時間膠囊里的百年傳奇—— “A global treasure.”
時間:1968年夏天某清晨。座標:北緯44°25′07″,西經118°57′25″,美國俄勒岡州東部鄉間小鎮約翰迪。人物:戈登·格拉斯(Gordon Glass)、11歲男孩大衛(David Liberty)和一個小伙伴。
隨著吱吱嘎嘎的聲音,被棄房子的木門被推開,眼前漆黑,一股奇怪的味道撲面而來。手電筒光慢慢移動,照到了地上堆放的包裝箱,掛畫和裝飾都有奇怪的字符,四周是貨架和陌生的物品,瓶瓶罐罐裝著不明玩意兒。電筒光突然照射到一只毛聳聳的熊掌,大衛渾身一顫:瘆得慌!這是個什么地方?是誰的?
人們順藤摸瓜,線索逐漸清晰:這座房子1887-1948年間曾住著兩個中國廣東人:名中醫伍于念(Ing Hay,又稱“Doc Hay”、“喜大夫”)和精明商人梁安(Lung On,又稱“梁光榮”)。他們聯營的中醫加雜貨鋪生意名為“金華昌公司“(Kam Wah Chung & Co.),醫術高明、生意興旺、遠近知名。1940年梁安78歲時逝世。1948年喜大夫摔跤骨折,鎖了房子去波特蘭就醫,從此再未返回。1952年他89歲病逝時,把財產留給了在中國的女兒,后因無法落實,法庭判給了其侄兒鮑勃(Bob Wah)。鮑勃以1.5 萬美元把這塊3.5英畝的地皮賣給當地政府,但是要求房子保留為博物館。多年后鮑勃去世,博物館事已被遺忘,直到1968年政府要征地拆房,約翰迪歷史學會的戈登好奇地開鎖查看,才發現了驚天秘密!至此房子已經鎖了20年!
左圖:伍于念醫生,右圖:梁安1920年
(圖源:俄勒岡州公園暨休閑部金華昌遺址)
這一開鎖,打開了一個巨大的庫藏:12萬件大小物品、80多年歷史的中藥鋪、80多年的社區人物與歷史瓜葛…… 在1.8萬件文稿中,1/4與醫療相關,3千多份是喜大夫手稿。研究工作至今僅觸及皮毛:中文稿譯出12%,3千多份藥方和病人檔案譯了10%,560味中藥鑒定完50%。僅是那些中藥密方(包括“大方子”,即百味藥的方子),就足以成為中醫學界的重要科研課題。
維修后博物館開放,先后被美國政府列入“國家史跡名錄”和 “國家歷史地標”,被俄勒岡州政府立為”金華昌國家遺產地州立公園”。四年前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趙中振教授帶隊來拍攝,出品的紀錄片《金華昌》2021年獲得紐約州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房子外景,現為博物館
(圖源:俄勒岡州公園暨休閑部金華昌遺址)
最近我隨俄勒岡州旅游局(Travel Oregon)和國際探險旅游協會(ATTA)的考察團來此,極為震撼!有135年歷史的博物館內,展品近在咫尺,有二胡、麻將、西式掛鐘、香燭、礦工燈、算盤、銅錢、油燈、1916年的紙燈籠、掛歷;藥房里有中藥百子柜、藥稱、制藥工具、大小藥瓶、鹿角、龜殼、熊掌、蜥蜴、蛇酒瓶,架子上堆著中藥到貨包;雜貨鋪里有神龕、裝飾品和滿架的商品;廚房區有中西式食材、砂鍋、炒菜鍋、火爐、水井,另一側是用于出租的4個上下鋪;梁安的臥室單獨有門進出。生活用品齊全,擺放有序,隱約感覺到主人們很會過日子。這里的展品有大小2.5萬件,另外在墻壁抽屜櫥柜里還有2.5萬件。多么浩瀚的收藏!
藥館陳列品 (圖源:Haybina Hao)
兩個主人的形象也漸漸鮮活起來:喜大夫瘦臉顯清秀,長辮子增添了幾分秀才氣,眼神不對稱,早期半失明,后來全失明。他幽默愛開玩笑,笑容很有喜感,不干重活,手很柔軟、觸覺敏感。梁安體格敦實,眼神堅毅,好動愛搞事。他出身于富商,讀過私塾,學英語很快,商業頭腦靈光,動手能力強。兩人一靜一動、一醫一商、一守一攻,在異國他鄉攜手了一生的交情和生意合作,可想而知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酸甜苦辣!
兩人的有趣軼事在民間流傳頗多,限于篇幅我不在此贅述,只歸納幾點感受:
一、他們是早期華人移民融入主流社會的典范。約翰迪在1885年時有2000多華人,是美國第三大唐人街。金子淘盡后華人紛紛離去,他們沒有跟風。時值聯邦政府《排除華人法令》(Chinese Exclusion Act)的實施,使華人在美國處處受欺辱,他倆硬是靠醫術和商務成為白人社區的重要支柱。梁安走東闖西,在白人圈里如魚得水,雜貨鋪銷售洋貨,他們混食西餐,頭腦開放善于接受新事物。喜大夫因“無照行醫”三次被捕,法官三次放人并警告警察:“他就是我們的醫生!再鬧事,我拿你們問罪!”他們與社區融為一體,倍受尊重并獲得了實實在在的保護。
二、他們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約翰迪是格蘭特郡(Grant County)的重鎮,該郡跨度約為1.2萬平方公里。梁安眼光獨到,首創了許多業務:服裝郵購、郵局、賭博;后來擁有礦產、賽馬、汽車行(是美國首位華人汽車銷售商)。金華昌曾是華人的熱點社交場所,人們購物、看病、休息、娛樂,人氣旺盛。他在6家銀行有賬戶,往返于波特蘭,開回新車,帶回新思路新服務,是社區經濟活力的驅動者。論財富,當地還有些富裕的農場,但是唯有梁安的多樣化經營,解決了人們的生活需求,促進了人們的互動與交往,并且輻射到整個格蘭特郡。他既富裕又慷慨,助人開辦生意、幫助建立學校。檔案中有某銀行總裁寫給他的信,感謝他借錢給銀行使之能繼續經營下去。喜大夫也投資于股票和其他生意。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襲來時,波特蘭至約翰迪的26號公路已修到附近,喜大夫乘馬車送去大鍋中藥,使工人們康復、工程得以推進。這是貫穿俄勒岡州東西部的公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進門廳屋(圖源:Haybina Hao)
三、他們為早期華人形象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早期華人給人的印象都是受盡欺辱、苦大仇深。他們顛覆了這一刻板印象——他們竟然比本土人還活得像神仙!同時,“善良”是社區人封給他們的第一標簽。喜大夫救死扶傷、手到病除,“神醫”聲譽遠揚,病人遠道從外州來求醫,各地醫生也書信求助。他有一堆未兌現的支票總計2.3 萬美元,合今天的35萬,簽發日期都是經濟大蕭條時期,他說那些人更需要錢。顯然,中國的傳統美德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和生存之道,他們在社區樹立起了鮮活正面的華人形象。
商鋪屋一角/藥品貨架(圖源:Haybina Hao)
我無比感嘆這個時間膠囊的各種巧合!如果這份家業是在舊金山等大城市,絕不可能上鎖20年無人染指;如果當年中美兩國有外交關系,喜大夫女兒獲得此遺產,不會原封不動;如果侄兒鮑勃當時住在此房內,或者他沒有要求留作博物館;如果戈登不是恰好同時擔任市議員和約翰迪歷史學會主席,獲悉房子要被推倒,好奇地先去查看;如果歷屆政府不愿意用財政款來保護華人遺產……世事橫流中,金華昌竟然沒有煙消云散,實屬奇跡!俄勒岡州政府網站形容這個135年的遺產為 “A global treasure”,非常貼切!
這份遺產得以呈現給世界,要感謝當地社區和政府的竭誠努力!最初約翰迪鎮花費 12.5萬美元維修,實在無力支撐后請州政府接管。此后是陸續投入的170 萬美元的翻新和警報系統, 200萬的防火系統,450 萬預算的新中心(預計明年破土、2024年完工);還有音響照明系統、展覽中心布展、翻譯費等近20萬,年度經營費用25萬……全靠財政預算和捐贈支持,并且免收門票。
支持運作的一個核心機構是非盈利組織“金華昌公司之友”(Friends of Kam Wah Chung & Co.)。它于2005年成立,現有300多會員。其宗旨是協助參觀、保護遺產、提供教育,幫助后人了解中國移民的重要性。正如其網站所說:“我們教育并告之后代有關中國移民的重要性。他們的影響和貢獻幫助定義了美國西部的文化和歷史。”
幾十年來,還有無數的義工為這份遺產竭誠出力,比如我們的解說員——70歲的鮑勃·帕克(Bob Parker)。他和妻子每年開館季從加州來此,他當解說員、妻子打雜。或許因為女兒是針灸師,他們對金華昌無比著迷,精誠貢獻、力所能及。
這座州立公園唯一的管理員是考古學碩士唐納德·梅里特(Donald Merritt)。他萬事一身擔,運營、做研究、精心清理展品。他守護了6年,所有細節如數家珍。跟他的交流十分愉快,他對這份遺產的極度尊重和珍愛溢于言表。金華昌被最有知識、最尊重歷史的人走心守護著,是這個時間膠囊的又一萬幸!
公園唯一的管理員、考古學碩士唐納德
(圖源:俄勒岡州公園暨休閑部金華昌遺址)
故事寫完,已是深夜。夜空中淡淡的星星忽閃忽閃著,是那么的遙遠;似乎兩位遠去的奇人透過星群在靜靜地遙望著,遙望著他們的第二故鄉約翰迪。100多年前他們只是為了尋找生計,哪會想到,斗轉星移,當年的故事,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小我的范疇!時間會告訴后人,什么是真正的價值。
左圖:伍醫生墓,右圖:梁安墓
(圖源:俄勒岡州公園暨休閑部金華昌遺址)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