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出眾要么出局,從“特色小鎮死亡名單”說起
近期和“小鎮”相關的新聞里,最火熱有二。一個是李亞鵬35億投資“雪山小鎮”最后欠款4000萬的故事。據說,這個位于麗江的“雪山小鎮”,如今草已半米高了。另外一個就是曾經的旅游界“黑馬”古北水鎮在2020年全年凈利潤虧損1.71億元。
與此同時,一份“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在網絡上不脛而走。成都龍潭水鄉、余姚模客小鎮、常德德國小鎮、白鹿原文化村……據稱,不少特色小鎮資金鏈斷裂、商戶逃離甚至淪為“空城”。而且目前至少有100個“文旅小鎮”處于爛尾、倒閉狀態。典型的案例是投資3.5億的陜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開業后人氣一路下滑,最后不得不拆除。
由于倉促上馬、缺乏特色、業態單一、運營混亂、資金鏈斷裂等種種原因,這些特色小鎮既沒有留住人氣,也沒有保住自己。特色小鎮,這個曾站在風口上的新型“文旅產業”,以極其無奈的方式,撕開了最后的遮羞布。
要么出眾要么出局
其實“特色小鎮死亡名單”并非新話題。自2018年以來“特色小鎮死亡名單”幾乎每年都會掀起一波討論。2017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提出建立規范糾偏機制,并明確指出“對已公布的兩批403個全國特色小城鎮、96個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開展定期測評和優勝劣汰”,特色小鎮由此迎來“大洗牌”。
2018年底,403個“全國特色小鎮”整體更名為“全國特色小城鎮”,419個“問題小鎮”被淘汰整改。去年以來在疫情沖擊之下,一些缺乏競爭力的特色小鎮更是面臨生死考驗。
特色小鎮的興起可以追溯到2016年。那一年,國家相關部委決定聯合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特色小鎮很快就呈現“遍地開花”之勢。多地紛紛出臺創建標準、評選辦法等指導性文件,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利用三五年時間打造100個特色小鎮,并以“世界一流水平”為建設標準。
應該說,全國掀起特色小鎮建設熱潮是一件好事情。一個方面是,這符合留住鄉愁的訴求,要讓人們有“回得去的故鄉”;另一方面,建設特色小鎮是鄉村振興的一種有效載體,讓鄉村建設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也就是我們說的城鄉一體化。
與此同時,對于各類企業來說,融合文化、旅游、居住、產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小鎮,也恰好是升級的好跳板。于是乎,房產巨頭、旅游企業、互聯網公司等一哄而上,高調公開“小鎮計劃”,動輒百億、千億的投資數額。
清晰的目標和較高的定位,的確培育出了一批有獨特性、競爭力、影響力的標桿小鎮,但難以為繼的也不在少數。“死亡名單”中提及的麗江雪山藝術小鎮、常德德國小鎮等,曾經都是“叫響”一時的“大手筆”,如今讓人不勝唏噓。
特色才是靈魂
特色小鎮從“扎堆開建”到“批量倒閉”,最終淪為“空心鎮”“鬼鎮”,表面看多是客流減少或項目爛尾所致,根本原因則是規劃建設、產業結構、文化底蘊、項目定位、運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
有的特色小鎮,在創建中失去了“特色”。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添加幾件老物件,再配一個略帶古韻的名字,便敢冠以“歷史文化古鎮”,最后難免成為千篇一律的“旅游小吃一條街”。此前,有網友改編的歌曲“小鎮故事少,充滿假和抄;看似一個樣,吃喝差不多”,就唱出了一些特色小鎮面臨的尷尬和困境。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自認為特色不夠,還把種植養殖業作為特色小鎮項目進行申報,葡萄小鎮、蘿卜小鎮、胡椒小鎮、油茶小鎮……或直接讓房地產成特色小鎮建設的絕對主角,實質上變成了打造“特色別墅小鎮”。
事實上,國家層面對特色小鎮存在的問題已有察覺,并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比如,2018年國家發改委對已公布的特色小鎮進行優勝劣汰測評,2020年國家發改委通報了特色小鎮建設的典型經驗和警示案例,《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也提到“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要以各省份為單元全面建立特色小鎮清單,開展動態調整、優勝劣汰”。
要么出眾要么出局。建設一個特色小鎮不輕松,建好一個特色小鎮更不容易。靠跟風照搬、用錢硬砸、行政推動,不可能持久。用業內人士的話說,特色小鎮“難在產業上,苦在特色上,倒在房子上,差在文化上,死在市場上”。因此,特色小鎮建設必須既重“形態”,更重“靈魂”,讓越來越多的特色小鎮成長為經得起市場考驗、也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高質量發展新平臺。
◆◆◆
注:作為平臺小編,我們只把看到聽到的最新動向和政策等訊息客觀傳遞給各位業者,而如何去做,還是要靠一線的各位業者們自己去親身實踐和實干。路在腳下。
編輯:Sophie
審核:雷蕊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