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 用一生詮釋復利的奇跡
巴菲特 —— 絕世傳奇的人物、卓越遠見的股神和慷慨的慈善家。他的智慧深邃獨到,他的人生哲學樸實而雋永,跨越國界、跨越種族、跨越年齡與信仰,激勵著無數(shù)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讓我們走近他的家鄉(xiāng),解讀他傳奇的一生。
股神高光時刻謝幕
5月3日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年會上,94歲的巴菲特宣布年底退位CEO,由格雷格·阿貝爾(Greg·Abel)接替。消息炸燃了會場,我見證了4萬人的反響 —— 唏噓、淚目、起立、長時間鼓掌致敬。德高望重的老人再次引爆了全球新聞。
巴菲特與即將接任的CEO阿貝爾在年會上(圖源:Haybina Hao)
1965年巴菲特收購了瀕臨破產(chǎn)的紡織公司伯克希爾,60年后發(fā)展成綜合性企業(yè)巨頭,涵蓋消費品、鐵路、保險、制造業(yè)、技術等領域,市值約1.1萬億美元,并持3,477 億美元現(xiàn)金靜候機會,股價再創(chuàng)新高。在歷史最高光時刻,巴菲特謝幕了。
今年年會規(guī)模空前,公司發(fā)出13.8萬張股東年會票;4萬多與會者從全球涌入,鄰州愛荷華的小機場也都停滿了私人小飛機;不少顯赫人物出席:蘋果公司CEO庫克、比爾·蓋茨、希拉里·克林頓、普莉希拉·陳;CNBC電視實況轉(zhuǎn)播另有英語和普通話直播;公司董事局全體出席;60周年專刊《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 60 年:一個盈利的合作》(“60 Years of Berkshire Hathaway: A Profitable Partnership”)印刷8,000冊(網(wǎng)上立即有人出售,要價5倍或更高)。巴菲特簽名版20本,為慈善機構“斯迪溫中心”(Stephen Center)籌款,有一冊拍出10萬美元;不少孩子跟隨長輩參會,顯然巴菲特的追隨者前赴后繼;約30家子公司的銷售區(qū)域熱火朝天,股東們大量采購,肥水流入自家田;5K賽跑近3,000人注冊,達到新高;子公司也紛紛安排了各自的活動(投資會議、企業(yè)參訪、餐會等)。總之,幕前幕后,人們學習與行動,收獲滿滿。
巴菲特為慈善機構籌款書籍簽名(圖源:伯克希爾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年會上的32個問題,股神逐一認真答復,既有投資理念,又有年年重復的人生哲理,而且股神大道至簡,講述通俗易懂。他與任何人都能順暢溝通,孩子、各國股東、老道投資家,人人為之著迷。
巴菲特與奧馬哈:相互成就
巴菲特被稱為“奧馬哈先知”(Oracle of Omaha)。100多年中,家族5代人出生于奧馬哈。該城人口不足50萬,低調(diào)平和。巴菲特說:“如果你在奧馬哈都無法清晰地思考,在別的地方更不行了。” 在《滾雪球:沃倫·巴菲特和人生事業(yè)》(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一書中,作者寫道:巴菲特選擇奧馬哈是為了避開華爾街盛行的從眾心理和短期思維。
巴菲特生活簡單,便宜餐飲,樸素老房,汽車是2014年的凱迪拉克XTS,一直使用三星SCH-U320翻蓋手機,直到2020年蘋果庫克贈送了iPhone 11。居民常看見他在麥當勞點外賣,或在餐館用餐,沒有保鏢,大家微笑著擦肩而過。他也會出現(xiàn)在社區(qū)活動場合,和藹輕松。奧馬哈人很酷很淡定,不追星不呼天喊地,非常尊重他的空間。
巴菲特與奧馬哈相互成就。奧馬哈的城市底色保護了他需要的自由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反之他影響了社區(qū)的財務意識和長期思維,幫助定義了慷慨、謙遜和互助的文化,點燃了城市的自豪感和全球知名度。過去30年里城市人口增長了33%,發(fā)展平穩(wěn)。
巴菲特支持的慈善機構之一 —— 斯迪溫中心的CEO 克里斯·諾夫(Chris Knauf)感嘆地對我說:“在這個領導力往往等同于聚光燈的世界里,巴菲特提醒我們:真正的影響力源自于幕后的默默付出。他以身作則 。他的理念將奧馬哈塑造成了一個重視合作、而非只顧私利的社區(qū)。奧馬哈的發(fā)展依靠攜手共進,而這種精神始于巴菲特。”
每年的年會是奧馬哈的高光時刻。巴菲特最愛的牛排館Gorat’s,2月1日開始預定,200多客座餐餐爆滿。好在我是一個人,擠進了吧臺,Bingo!“巴菲特套餐”必點:24盎司牛排、兩份土豆煎餅再加櫻桃可樂。與會者還會去巴菲特住宅、巴菲特辦公樓、老城區(qū)等等。我還去了巴菲特家族經(jīng)營了100年的雜貨店舊址,品嘗了巴菲特帶貴客光顧的eCreamery冰淇淋店,打卡了巴菲特固定買早餐的麥當勞,穿越了內(nèi)布拉斯加州和愛荷華兩州的密蘇里河分界橋 —— 鮑勃橋(Bob The Bridge),參觀了國家歷史地標 —— 聯(lián)合火車站暨達勒姆博物館(Omaha Union Station + Durham Museum),拜訪了路易斯與克拉克國家歷史道路總部辦公室 (Lewis & Clark National Historic Trail Headquarters and Visitor Center) ,目不暇接,豐富多彩。
巴菲特家族開設100年的雜貨店舊址(圖源:Haybina Hao)
奧馬哈旅游局 (Visit Omaha) 執(zhí)行主任黛博拉·沃德(Deborah Ward)介紹說,今年年會期間2.5萬個酒店房間的入住率達95%,年會的經(jīng)濟影響力通常達2,100萬美元(不包括子公司的會議與活動),今年高于往年(準確數(shù)據(jù)待出)。她說:“股東大會向世界來賓展示了奧馬哈。很難設想沒有年會的5月第一個周末是什么樣!股東們也很難想象沒有奧馬哈的5月第一個周末是什么樣!因為這是股東們的年度‘回家儀式’。奧馬哈一直是巴菲特打造的文化的一部分,這份遺產(chǎn)將長久地延續(xù)下去。”
4萬人的年會會場 (圖源:Haybina Hao)
伯克希爾的成就
自巴菲特1965年接手伯克希爾,公司已實現(xiàn)了驚人的5,502,284%的回報,當年投的1000美元在2024年底已增值到5,500萬美元。他的資本配置與投資策略成就遙遙領先,無人可及。
公司最成功的投資包括:1988年投資于可口可樂的13億美元,2025年已增長了3,534.2% (見CNBC),巴菲特每天都會快樂地喝幾罐櫻桃可樂;2008年投資比亞迪(BYD)2.32億美元,售出前增長至90億;2016-2018投資蘋果360億美元,2023 年底增長至1,730 億 (見Business Insider);最令人羨慕的股神操作堪稱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當日美股暴跌超過22%,史上最慘重,市場恐慌,狂拋股票,巴菲特卻冷靜地坐收優(yōu)質(zhì)股票(包括可樂)。
公司最成功的不投資包括: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時期(1990 年代末至本世紀初),科技股飆升,但是許多公司不盈利,商業(yè)模式也不清晰。巴菲特未投資互聯(lián)網(wǎng),曾被市場評論家評為不與時俱進。2000-2002年泡沫破裂,許多科技股市值蒸發(fā)90%以上,而巴菲特的投資組合跑贏了市場。他總是耐心地等待機會,不跟風不被左右。他說:華爾街是從各種行動中賺錢;而你是從少于行動中賺錢。
公司的失誤包括:1965年投資于伯克希爾紡織公司,一直虧損,1985年才關閉;1993年以4.33億美元公司股票收購了德克斯特鞋業(yè)(Dexter Shoe),它最終倒閉;種種原因早期未投資于亞馬遜、谷歌、微軟、沃爾瑪,令他無比遺憾:“最大的錯是沒有做,而不是做錯;是那些我足夠了解,卻沒有去做的事。”
每年股東們都期待著巴菲特的年信。2025年的年信中,除了財報和成就,他依舊坦然承認在資本配置和人事選擇上都有錯,并強調(diào)了迅速糾錯的重要性。
股神的一些人生點滴
股神1930年出生于內(nèi)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100多年中家族5代人出生于該市。他和擔任4屆國會議員的父親很親近,童年時就癡迷于數(shù)字和掙錢:6歲賣口香糖、送報紙;7歲讀了《掙1000美元的1000種方法》(“One Thousand Ways to Make $1,000”);11歲第一次買股票;16歲進入賓大沃頓商學院,但是不喜歡費城又轉(zhuǎn)學到內(nèi)布拉斯加大學,19歲獲商學學士;申請哈佛商學院被拒后,到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從師于2位導師: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和大衛(wèi)·多德 (David Dodd);21歲經(jīng)濟學碩士畢業(yè)。他說被哈佛拒絕是最好的經(jīng)歷之一。哥大畢業(yè)后他經(jīng)歷了不少事,之后落腳奧馬哈,開始了伯克希爾的奮斗。
巴菲特事業(yè)如意中天,卻不善于經(jīng)營親密關系,妻子蘇珊(Susan)很失望,3個孩子長大后,她搬去舊金山追求聲樂生涯,并請阿斯特德·門克斯(Astrid Menks)關照巴菲特。門克斯是拉脫維亞移民,在奧馬哈一家法式餐廳當女招待。在蘇珊的祝福下,門克斯搬進巴宅,成為巴菲特的生活伴侶。三人和諧相處,還聯(lián)名簽署圣誕賀卡。
2004年蘇珊驟然病逝,巴菲特既悲痛又感恩,說蘇珊懂他,塑造了他,而他卻不懂得怎樣使她快樂。2006年他與門克斯低調(diào)成婚。
蘇珊曾是積極的慈善活動家,巴菲特繼續(xù)支持蘇珊的基金會,并從2006年起開始了大舉捐贈行動,說2位妻子都支持慈善捐贈,他們3人都不相信家族財富的世襲。
從小愛錢到后來的徹底捐錢,幾十年的心路歷程,使他最終確信財富應該服務于超越個人的更宏大目標。他已捐出了550 億美元,并表示去世后將由3個孩子管理慈善信托基金,用10年將1,600億捐贈出去,只留給子女不到 0.5%的財產(chǎn)(見Financial Times),堪稱世界最慷慨的慈善家。他也為79歲的妻子作了安排,留給她的現(xiàn)金中 (數(shù)額不詳),90% 投資于一只低成本的標普500指數(shù)基金,10% 投入短期政府債券。
巴菲特與芒格的傳奇友誼:他中有他
尊重、善舉、信任,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顯現(xiàn)其價值。巴菲特和芒格1959年相識,一見如故。芒格畢業(yè)于哈佛法學院,經(jīng)營過律師行,經(jīng)營過投資公司(13年中平均收益率近20%)。1978年芒格加盟伯克希爾,任副董事長。18年后兩人正式聯(lián)手,這份黃金友誼與合作值得等候。
芒格是巴菲特的關鍵支持者。早期的巴菲特專注于收購廉價、陷入困境的公司,芒格說:應該用合理價格(哪怕是高價)收購優(yōu)質(zhì)企業(yè),而非用低價收購普通企業(yè)。1972年,芒格勸巴菲特收購喜詩糖果(See's Candies),因為它品牌強大、有忠實的客戶群和定價能力。巴菲特用2500萬美元購入,2023年喜詩的年銷售額達4.1 億美元。巴菲特說,喜詩教會了他投資優(yōu)質(zhì)企業(yè)的重要性,并說芒格是公司現(xiàn)代戰(zhàn)略的“締造者”。
公司總部僅有20多名員工;網(wǎng)站不嘩眾取寵,只有干貨;文件與財報簡潔明了。一切都遵循最簡單高效的原則,這是倆人一貫的信條。
芒格常說,人生的成功大部分不是來自于才華,而是因為避免了愚蠢。一次訪談中,回答長壽與快樂的秘訣時他說:“很簡單:降低預期,不要花你沒有的錢,不要隨便樹敵,困境中保持樂觀,與值得信賴的人打交道,做好該做的事情。” 被追問何時總結(jié)了這些道理時,他像個孩子很無辜地說:“大約7 歲。” 主持人啞然失笑,費力“淘寶”,竟然得到的是7歲兒童的領悟!這就是典型的芒格,既高屋建瓴,又極簡與務實,十分奏效。
巴菲特與芒格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都出生在奧馬哈,都結(jié)過2次婚,都節(jié)儉不張揚,都不喜歡運動,都是喜詩花生脆糖的鐵粉,都是90多歲還銀發(fā)閃亮(不少人猜測是植發(fā)。慢!兩位人生大師尊重客觀、極其節(jié)儉、不在意外表、珍惜時間,真的會花精力去解決90歲禿頭的問題嗎?)
芒格走了,64年的友誼依然溫暖。巴菲特時常錯呼他人“查理”,年會上不時地提到芒格。年會的最后10分鐘,他的語速十分緩慢,或許是主講了4.5小時后太累了,或許是百感交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沒有芒格就沒有伯克希爾的今天。在向世界謝幕的此刻,巴菲特異常思念芒格……
巴菲特用一生詮釋復利的奇跡。復利不僅是金融概念,更是一種人生哲學,關乎學習、技能、友誼、親情、傳承、健康、聲譽、善舉,關乎所有人生重要領域的長期發(fā)展。巴菲特的意義遠遠超越了投資與經(jīng)濟,超越了時間與空間。他的智慧和品格將激勵后人,恒久不息。致敬永遠的巴菲特!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