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地球家園 旅游人義不容辭
導語:全球旅游業正在從疫情災害中迅速恢復起來。旅游業發展規模越大,可持續性與碳中和議題就越為緊迫。對此,旅游人和游客都責無旁貸。
2023年新年伊始,美國加州持續暴雨成災;在非龍卷風季節,伊利諾伊州1月3日確認了 9 次龍卷風;巴基斯坦去年遭遇毀滅性的洪水和山體滑坡,開年時仍有5百萬人在洪水泛濫地區煎熬;歐洲森林火災信息系統 (EFFIS) 估計,歐盟國家到去年11月為止,山火已燒毀207-217 萬英畝土地;國際救援委員會(IRC)今年人道主義最危機的20個國家名單中,埃塞俄比亞除了內亂,還面臨著影響2400 萬百姓生計的第6個旱季。
埃塞俄比亞國家公園 (圖源: Haybina Hao)
在1880 -1980 年的一個世紀里,全球氣溫每 10 年上升 0.07 攝氏度(0.13 華氏度)。隨后的40 年中,全球氣溫每10年上升 0.18 攝氏度(0.32 華氏度)。由此而來的重大災難比如冰川融化、海水碳酸化、微生物和動物滅絕、糧食生態系統被破壞等等,都是不可逆轉的。四面八方的山火狂燒、動植物泯滅、干旱臺風海嘯等等自然災害,是地球在以各種方式呼喚人類的覺醒,可持續發展的行動已經刻不容緩!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呼吁過:“停止向大自然開戰,給它呵護,讓它恢復健康。疫情中恢復是一個機會,可以讓世界走上一條更清潔、更綠色、更可持續的道路。” 本月14日他又說:“按照目前的應對政策,到本世紀末,我們將面臨全球變暖2.8攝氏度的局面。為了避免氣候災難,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唯一可靠的前進道路。” 2015年聯合國制定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有7個直接與環境和人類的可持續生存相關,包括水、能源、城市與社區、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氣候、水中生物、地面生物。地球是80億人的生存基地,也是自然界所有物種的生存依托。不論人類怎樣傲慢與無知,人與動物和環境是密切關聯的一個生態循環系統,可持續發展依賴于我們的共同努力。
聯合國2023年氣象日歷 —— 敬畏自然力量,保護人類生計。在坦桑尼亞的阿魯沙,在曾經有溪流與河水流淌的岸邊,人們只看到一片“沙海“
(圖源:世界氣象組織/Kureng Dapel)
2009年法國公司Kering贊助的公益紀錄片《家園》(Home) 震撼了無數心靈。攝制組18個月跨越50多個國家包括中國和北極,航拍了488小時,成片1.5小時含14種語言配音。當年6月5日在181個國家和地區以院線、電視網、互聯網、DVD的方式同時發行。影片免費放映,用無以倫比的美景、音樂與翔實的解說詞,呼喚麻木的心靈,揭示大自然瀕臨的危機,疾呼良知與行動。比如影片給出數據:生產一公斤土豆耗水200公升,一公斤大米耗水4000公升,一公斤牛肉耗水13000公升,啟發消費者的思考和相關行動,引導人們從點滴開始珍愛地球。
可喜的是,各國政府、民間機構、企業、家庭與個人都在付諸行動,國際旅游界的平臺和企業也從專業角度加速合作。以中國為例:2005年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與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協談合作,在陽朔建立了全球第一個旅游可持續發展觀測點,旨在長期監測并系統追蹤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狀況,為可持續發展的優化提供有效建議。中山大學的觀測點管理與監測中心在中國陸續促成了黃山、張家界等共9個觀測點,分別監測研究相關問題領域比如污水處理(世界旅游組織定義了40多個問題領域),并以最優化地利用資源和最大限度的保護為宗旨,提出旅游發展建議。部分成果已成為國際推廣的經典案例,中國模式也被復制推廣,世界旅游組織已在16個國家建立了30多個觀測點,實施更宏觀的監測與管理。
全球空氣的惡化與本次疫情的擴散失控不無關系。人類40%的廢物處理是燃燒,此過程帶來嚴重污染,燃燒塑料時釋放的毒氣威脅植被、人類和動物,加劇人體心臟病、哮喘、肺氣、皮疹并損害神經系統。非洲大陸在禁用塑料方面走在前列:54個國家中有34個通過了禁用塑料法律,不少國家嚴查外國游客的行李,禁止攜帶塑料包裝入境。
對塑料包裝執法最嚴厲的是肯尼亞。曾經年耗1億個塑料袋的肯尼亞2017年出臺了塑料袋禁令,禁止制造、進口和銷售塑料手提袋,最高可判處4年監禁或罰款 4萬美元。塑料袋曾堵塞了肯尼亞的排水系統造成了嚴重洪水,而且曾在一半的牛胃里發現了塑料袋。
澳大利亞小鎮Bundanoon僅有2000居民,2009年曾有公司計劃在國家公園旁邊建廠取水,遭到小鎮的強烈反對,小鎮進一步永久性禁銷塑料瓶裝水,代之以公共飲水機,成為全球第一個消除塑料瓶裝水的社區。
國際探險旅游貿易協會(ATTA)在這個領域頗為領先。會員分布在100多個國家,運營戶外旅游產品,業者們敬畏和珍愛大自然。協會要求會員公司起推動作用,帶動所有的游客自帶水杯,杜絕使用一次性塑料瓶裝水。2021年10月我們7國20人去巴西考察,行前保證塑料瓶裝水的消耗為零。一周后我們做到了!只要我們足夠重視,沒有做不到的事,豈止是杜絕塑料瓶裝水!
我們在巴西的洞穴旅店種下棕櫚樹苗(Pousada das Canabaxivernas)(圖源: Haybina Hao)
ATTA 從2014年起奉行“零碳會議”原則并且全盤實現。例如2018年ATTA在哥斯達黎加舉行了植樹活動,以抵銷兩年前在阿拉斯加開會的碳排放量 —— 當時800人4天會議排碳1200多噸,含電力、飛機燃料等,相當于357輛汽車一年的污染,需要5000棵樹用12-14年來消耗。協會組織了250名哥斯達黎加志愿者,種植了生長快速的10種本土硬木,其中3000株山杏仁還能為金剛鸚鵡提供食物。2021年3月ATTA和瑞士國家旅游局宣布了為期兩年的合作,重點是可持續性工作,包括瑞士支持ATTA的排放量測量工作和碳綜合與碳清除方案。
地球上100萬種動物與植物瀕臨滅絕,旅游業在動物保護方面具有特別優勢。成都大熊貓保護與繁殖研究基地成果卓越,是政府傾力和歡迎外援的成功典范,已成為外國游客旅游蓉城的首要打卡地。開曼群島政府建立了海龜中心,50多年來致力于拯救康養海龜,再放回大海,同時也康養鳥類鱷魚等動物。加勒比海島沒有其它經濟資源,海龜中心每年吸引50萬游客,成為開曼最成功的旅游項目。
巴西地方鳥(圖源: Vitor Rolf Laubé/Legado das águas-Reserva Votorantim
除了開拓保護性的旅游項目,純粹的保護行動同樣重要。追殺非洲大型野生動物,是西方一些有錢的猛男蠻女的消遣方式。2015年一獵者用5萬美元在津巴布韋賄賂線人,將一頭獅子誘騙出保護區,先射箭再追捕40小時后將其槍殺,并在網上發布炫耀照片。此舉震怒了世界 —— 被殺的竟然是世界著名雄獅Cecil,每年無數游客慕名來觀賞它的無敵帥氣,津國從此再無Cecil!南非航空公司隨即宣布禁運狩獵品,陸續有更多的國家和航空公司加入了禁運行列。封鎖運輸渠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只有更加嚴厲的法制手段才可能制止偷獵,保護瀕危動物。
大象是陸地最大型動物,性情溫順幽默,有同情心善于合作。非洲大象體重6-7千公斤,被譽為“大自然花園的工匠”,其糞便是肥沃的土壤肥料,能平衡森林和旱地的生態系統,維持生物植物多樣性,提供人類所需的氧氣和其他資源。但是由于象牙等商品的誘惑,1979 -1989十年間,130萬頭非洲大象被獵殺了50%,僅剩60萬頭,生態遭受嚴重破壞。可悲的是,政府和社會力量仍然不能阻止殺戮,每年仍有2萬頭大象被殺害。
沒有買賣才沒有殺戮和傷害。幾年前大象被鞭撻虐待為旅游業賺錢的視頻曝光后,首創騎象產品的澳大利亞旅游公司Intrepid(ATTA會員,全球1900員工,年營業額3億美元)立即下架此產品,160多家國際旅游公司也跟隨抵制騎象。Intrepid資助了此課題的調查,設立了保護基金,拍攝教育影片,決心在全球杜絕騎象。其調查表明:大象天性抗拒被騎,在泰國118個商家中,僅有6家仁慈地對待大象。有些大象已經服務了60年,超過80%的有巨大的心理障礙,有的像僵尸,有的非常憤怒且具攻擊性。經過多方的努力,泰國不少旅游公司不再提供騎象產品,代之以經營大象康養基地和景點,使游客仍然能夠近距離接觸大象,并且與之友善相處;鄰國柬埔寨也已連續十幾年無大象被殺戮。
回到中國:貴州梵凈山有罕見的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有7000萬至200萬年前的大量珍稀物種,是憨厚貴氣的黔金絲猴唯一的生棲之地。2018年我上梵凈山時,立即被它的特質所吸引:有序、干凈、無濁氣、全天然色彩。同年有幸聽到梵凈山管理公司李總的演講,闡述其旅游開發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保護梵凈山,絕非利潤。這樣的例子值得推廣,這套“保護經”需要多念多用多傳播。
中國貴州百里杜鵑景區 (圖源: 貴州百里杜鵑羅冠宇)
今年央視網絡春晚上,董宇輝主持了節目《5秒鐘》。他說:在剛剛過去的5秒鐘里,中國大地種植了大約1公頃的森林和草地植被。這是令人欣喜的信息!以每天種植8小時計算,中國一年就能新增210萬公頃植被,年復一年,將是怎樣的一片綠州!
旅游人有幸觀賞到世界最美的地方,也目睹了最嚴重的破壞,同樣也最有機會從多方面多渠道參與可持續性的行動。敬畏大自然,保護所有生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保護世世代代后人的家園。讓我們一點一滴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