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阿爾卑斯山的呼喚
2022年是聯合國 “國際山地可持續發展年”,聯合國決議同時包括一個追加計劃 —— 2023至2027年的 “山地發展行動計劃” ,以促使 “聯合國山地伙伴關系” (Mountain Partnership)協調推進有效舉措。
山脈的重要性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山脈覆蓋了地球表面的 25%,是超過10 億人的生息之地,提供著地球1/4人口的生息資源,它們在大氣過程和地球化學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它們有復雜的體系,對變化很敏感,目前山脈的升溫已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帶來的生態、社會與經濟后果日趨嚴重。山地的復雜性與演變性,使保護工作更需要科學的解讀與方案。
會場外景 (圖源: IMC2022)
基于此重要性,第二屆國際山地大會(International Mountain Conference 2022, “IMC2022”)上個月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市(Innsbruck)舉行。60多個國家/地區近900人參會,是規模最大的國際山地會議。4天會期從早8點到晚8點,有80多個研討題目、136場會議、140個課題海報展示。會議討論了科學議題和實戰問題。
140份科研海報展示區 (圖源: IMC2022)
IMC2022由因斯布魯克大學主辦。因市位于阿爾卑斯山中部,山脈早已融入了大學的DNA。早在1951年,教授Wolfgang Burger博士就在深山里建立了第一個阿爾卑斯山研究中心。先鋒帶領,傳統延續,今天山地研究是許多院系的重要課題。2019年大學舉辦了第一屆山地大會,今年的參會人數大大增加。大學以理想的位置、久遠的傳統、強大的驅動力,成為引領國際山地研究的先鋒。會議關注點很多,這里分享幾點:
一、 IMC2022是一個高水平的跨學科會議
大會議題重理論也重實踐,涉及氣候危機的影響、冰川發展、永久凍土與水源系統、山脈森林的未來、山脈生態系統的發展、山區的應對策略、可持續發展山地旅游的未來、未來 “少雪到無雪” 的生活預測等等,吸引了全球各分支領域的頂級專家。
會場一角 (圖源: IMC2022)
專家們重視研究課題的解決方案。Irena Mrak博士是斯洛文尼亞環保學院教授,從事高海拔山脈旅游的研究。她多次到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侖中央國家公園(Central Karakoram National Park)收集標本和信息。公園有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60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是地球最集中的高山群,201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暫定名錄。今年7月她在世界第二高峰K2冰川和大本營采集的水土標本中,明顯地看到登山旅游帶來了災難性的垃圾與人類排泄物污染。她用數據分析了登山旅游帶來的各種風險,同時不否認旅游對當地的經濟意義,譬如提供搬運工、廚師和導游等工作機會。她建議加強宏觀管理例如限制訪客數量;建立一個可持續的污染物管理體系;采用有效機制,使大部分經濟利益留在當地,而非落入外國公司手中。
跨學科研究是大會的突出特點。因斯布魯克大學的課題之一是滑雪場土工布微塑料排放的問題。研究證明了用于減少融化的土工布是微塑料排放源;說明冰川高度敏感,微塑料破壞是不可逆轉的;分析了人體每周攝入5克微塑料(信用卡大小)的危害;提出了 “2022-2025年微塑料行動計劃”:呼吁滑雪場支持調研,呼吁各有關方面與科學家協作尋求替代品,解決這一國際性問題。此課題由大學的生態學系、材料科學系、極地研究所等多學科合作完成。
專家們是各分支的帶頭人,善于涉獵新課題。國際地理聯盟山岳地理研究委員會主席(Commission of Mountain Geography, IGU)、美國喬治亞大學地理系教授Fausto O. Sarmiento博士做了兩場報告。會后他很快邀請了70多位國際專業人士參與新書創作,是其《山岳學》(Montology)5集叢書的第2集,內容是山脈科研的語料庫,架構含67個領域的詞匯,21個屬于 “創新學科系統領域”。他和另外兩位專家(俄國和墨西哥)合作,再次抓住了新課題并很快啟動了多國人才隊伍。
IMC2022是聚集山地領域關鍵機構的重要平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山脈研究動議(MRI)、國際冰凍圈科學協會 (IACS) 、國際山區綜合發展中心(ICIMOD)等均出席并舉行了報告會或講座,還舉行了若干相互間的協作會議。MRI主任Carolina Adler博士說:IMC2022是真正的跨學科對話,它概括了全球范圍與山地相關的主題,使我們能夠反思這個科研群體在如何應對變化和挑戰。我們必須與社會分享知識,當人們擔心環境惡化速度有多快,并且仍然希望能繼續發展時,我們未必有解決方案,但是可以提供知識和見解參與問題的解決,我們科研的目的是回饋給社會。
與會者 (圖源:
IMC2022)
二、 可持續高山旅游的堅定踐行者
阿爾卑斯山俱樂部山地運動村協會(Mountaineering Villages of the Alpine Clubs)是一個可持續旅游的典范。2008年由奧地利倡議,宗旨是保護高山美景,拒絕旅游基建,發展以大自然為原型的可持續旅游。此理念獲得大力支持,機構連續9年獲得歐盟共70萬歐元的資助,2017年資助結束后轉型為會費支持。現有5個國家的35個運動村會員,最大的村落群是德國的Gro?es Walertal,有6個自然村,3400人;最小的是意大利的Balme村,112人,近年還慶祝了 “嬰兒潮” —— 8年內迎來了10個嬰兒。
這些運動村擁有絕佳的景觀和環境質量,無噪音無污染,致力于保護當地的文化和自然價值,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游客一年4季均可體驗高海拔旅游產品,徒步、攀巖、騎行、滑翔傘、烹飪、滑雪、攀冰、雪鞋徒步,選項眾多。有的村知名度很高,比如Malta村是攀冰圣地,Kartitsch村有“冬季遠足村”的標簽,Steinbach am Attersee村是山地運動+水上運動的理想場地,在奧地利的游客,還可以登頂奧地利最高峰。
入選“運動村”的條件可謂苛刻。村里必須具有山地運動的條件,無大型基建項目,景觀必須絕美上乘,大自然原始狀態必須保護完好,村里人數不得超過3000。這種大自然原生態環境正是一部分游客所追求的。
山地運動村游客休息處 (圖源: jause-nah-vor-bergen_c-olpererhuette)
協會的工作之一就是尋找精準客戶。協會從來不關注來訪者的數量,只抓客戶類型。這是供需關系中的反向選擇,使運動村能迎來理念相同的游客,確保他們會愛護運動村,會盡力降低自己碳足跡的影響。協會樂觀地認為:隨著可持續理念的深入人心,此類客戶群會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游客會選擇類似目的地。
山地運動村協會得到了《阿爾卑斯公約》(Alpine Convention) 的大力支持。《公約》是一項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條約,目的是在促進發展的同時,保護好阿爾卑斯山的自然環境,《公約》涉及歐盟和法意德等8個國家。它從1995 年起實施,永久秘書處設在因斯布魯克市,現有“可持續旅游”、“山地農業”等9個工作平臺,頗具影響力。2016年《公約》宣布運動村協會成為其實施項目之一,協會從此獲得大力輔佐,同時跟隨《公約》進入了更高的對話層面。《公約》與協會的合作,是宏觀協調與微觀操作相結合的成功典范。
運動村協會帶來了多角度的啟示:旅游發展怎樣平衡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怎樣平衡近期KPI和長期KPI,怎樣平衡經濟利益和社會總體利益,一切都值得認真思考。2018年阿爾卑斯山的所有俱樂部一致決定停止基建,只限維護已有設施。這一決定,表達了當地人永久守護這座山脈的渴望,也是阿爾卑斯山向全世界發出的守護呼吁。
三、IMC2022是一次文化洗禮
會議主辦方成功地組織了一場奧地利文化盛宴。新潮音樂家Manu Delago在開幕式上演奏了世界新流派音樂,剛巧他也是因斯布魯克人 —— 奧地利不愧是“音樂大地”(Land of Music),到處是一流的音樂家!他和樂隊用特制打擊樂器演奏的新潮電子音樂,一反金屬樂器常見的激烈躁動,樂聲悠長,韻味滿滿,令人浮想聯翩,似乎被音樂帶進了山里的茫茫夜霧中。
會場布置最震撼的是高懸的幾十幅巨型攝影作品,視覺效果沖擊極為強烈。著名奧地利山地女攝影家 Erika Hubatschek博士,在60 多年里捕捉了阿爾卑斯山農業的全貌,作品感染力極強。她的女兒繼續傳播其作品,策劃了本次展覽,主題是阿爾卑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的農業女性。醒目的巨幅作品,時刻提醒著過往人們不忘初心。
Erika Hubatschek博士的山地攝影展 (圖源: IMC2022)
因斯布魯克大學校園風景優美,穿梭于歷史和現代建筑之間,最大的圖書館藏書近400萬冊,學術氛圍濃郁,學生數量占因市人口的20%,來自世界各國,路邊總能聽到他們不同語種的交談。
會議的各式餐飲(午餐、咖啡茶點、傍晚酒歇、招待宴會)都充分展示了當地蒂羅爾式(Tyrol)烹飪。午餐原汁原味,一盤燒土豆澆西紅柿醬,或是菠菜肉面球,無論什么都是味道鮮香。咖啡茶歇時間充足,配有大量的甜點和水果,下午還配有多種當地特色飲料和酒品。
當地蒂羅爾式食品 (圖源: IMC2022)
從校園步行幾分鐘就是老城中心。幾百年的石版磚頭路、教堂、鐘樓、皇宮博物館、建于1500 年的城市地標 “金屋頂”(Golden Roof)、流過城中心的因河 (Inn River),一切都在講述著往事。因河岸邊鮮花綠蔭,雕塑飛鳥,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絲絲山風吹過,再次送來阿爾卑斯山的問候。
登山考察 (圖源: IMC2022)
觀光線路之一是乘火車到Hungerburg參觀16 世紀的銅礦區。行走在山里,再次享受阿爾卑斯山甘純的空氣與陽光。
參觀老銅礦 (圖源: IMC2022)
回到校園的結束晚宴上,音樂啤酒歡聲笑語,當地人使用傳統的大鍋長鏟,現場燒制晚餐,煙熏味和香味混合迷漫在空氣中,真是地地道道的奧地利風格!
告別晚餐 (圖源: IMC2022)
一個科學會議能在如此厚重的歷史感、文化感、藝術感的氛圍中舉行,與會者深感幸運!會議負責人之一Wolfgang Gurgiser博士說:我們在非主題內容方面刻意作了大量投入,因為會外時間與會議內容同樣重要。會議與環境和多種形式的結合,使人們得以在大山的氛圍中交流關于山地的話題,這是我們的一大優勢。
追求歷史感、文化感、藝術感的氛圍,不僅僅是為了娛樂。長期的熏陶,使人富有感性和感知能力,而感性的科學頭腦才是最有潛力解決實際問題的頭腦,因為它附著了強烈的同情心和責任感。
秘魯山地研究院院長Jorge Recharte是IMC2022不多的幾位主旨發言人。他是康奈爾博士,參與了秘魯山區可持續旅游的發展,與安第斯國家共同體 (CAN) 推出了促進區域旅游戰略的大印加路線倡議 (Great Inca Route),擔任過與美國國際開發署 (USAID) 的秘魯氣候變化合作項目負責人。他是這樣形容山脈的:垂直的、脆弱的、復雜的、危險的、孤立的、偏遠的、脆弱的、有風險的、高風險的…… (vertical, fragile, complex, hazardous, isolated, remote, outmigration, vulnerable, risky, high risk…) 他分析了兩個秘魯案例,從經濟、社會、政治多層面做可持續發展的探討,理性縝密的思維中反映了強烈的同情心和共情能力。
對于IMC2022的成功,大會主席、因斯布魯克大學教授Stefan Mayr博士說:“IMC2022的成功在于:它的會議、活動、信息量和貢獻比以往任何專業會議都大,這種綜合力量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當前國際山地的種種問題。下一屆 IMC預計在2025年9月,我們熱烈期待國際專家們的到來!”
會議主席Stefan Mayr博士(左)和首席協調Wolfgang Gurgiser博士 (右) (圖源:IMC2022)
或許IMC2022給我個人最大的收獲是:看山不是山。它遠遠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堅不可摧,它高聳入云寒冷孤獨,它要抗風抗雨、挺住地震閃電雷鳴山洪,它體會到的只有敲琢踩踏、挖掘砍伐,它永遠不再有增量只在消耗。它無可奈何地看著自己的保護層逐一消失:積雪在消融、樹木被砍伐、水土在流失,奈何,奈何!它無法跟人類對話,只能默默地履行天職,它何嘗不是世間最巨型的弱者呢?!人類所依賴生存的大山,足以被稱為我們的母親,可是我們是怎樣對待母親的呢?!
大會結束時,主席Stefan播放出山脈的圖片和心臟的跳動聲,全場鴉雀無聲,只有心跳聲。此時無聲勝有聲:大山是有生命的,它的心臟在搏動,它的血液在流淌,它在呼吸,它在呼吁…… 但愿它聽到了IMC2022的信息:人類已經聽到了你的呼喚,人類正在行動。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