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發布丨“2018旅游經濟運行盤點”系列報告(七): 避暑旅游發展
1月25日,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發布《2018旅游經濟運行盤點系列報告:避暑旅游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避暑旅游快速發展,成為旅游經濟發展新亮點。2019年需結合避暑旅游的產業發展和需求特征,做好避暑旅游頂層設計,構建避暑旅游發展生態圈,創新構建“候鳥”人才的柔性機制,豐富避暑旅游文化內涵,加強夏季旺季的價格調控、干預和旅游市場的綜合整治,扎實推動避暑旅游高質量發展。
一、2018年避暑旅游發展總體特征
(一)避暑旅游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8年3月,《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明確提出“大力開發避暑旅游產品,推動建設一批避暑度假目的地”,標志著避暑旅游上升為國家戰略。
(二)避暑旅游由概念成為政府、企業共識和行動
在國家戰略和行業政策的推動下,避暑旅游市場不斷發育,各地對避暑旅游的認識不斷加深。吉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避暑休閑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貴州、黑龍江、山西、寧夏等省份積極部署避暑旅游發展,出臺政策,加大宣傳推介。安徽、江西、河南等省份氣象部門推出尋找當地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活動。旅游企業也高度關注避暑旅游這片藍海,推出避暑和暑期產品,發布相關研究和預測報告。
(三)避暑旅游規模快速增長
2018年,全國各主要避暑旅游目的地省市暑期旅游市場規模快速增長。貴州省繼續實施避暑專項優惠措施,市場持續井噴。2018年暑期(7月1日-8月31日),全省共接待游客2.14億人次,同比增長30.4%,實現旅游總收入2436.85億元,同比增長33.5%。江西省舉辦“首屆尋找避暑旅游目的地”活動,獲“江西避暑旅游目的地”稱號的各景區,活動后一周接待游客總量較活動前一周增長24.1%,消費總額增長63.6%,學生人數增長19.1%。2018年盛夏期間(7-8月)各避暑旅游目的地接待游客總量比上年同期增長40.1%,消費總額增長46.9%,學生人數增長48.5%。
(四)避暑旅游綜合效益凸顯
避暑旅游目的地吸引較多的外來游客,帶動當地旅游、交通、住宿、地產、餐飲、農業等綜合發展,進而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貴陽自夏季“入伏”以來,大量海內外游客涌入“爽爽的貴陽”開展避暑旅游活動,各大景區景點客流持續攀升,鄉村民宿迎來“候鳥游客”,全市各類型酒店入住率超90%,部分經濟型酒店甚至“一房難求”,旅游客運公司訂單火爆,車輛提前1個月全部訂滿。湖北省利川市夏天長住3個月以上的避暑客高達40萬人,謀道鎮從一個常住人口僅為幾萬人的小集鎮變成夏季峰值人口28萬人、規劃面積達27.1平方公里的現代避暑康養新城。在避暑康養經濟帶動下,農業、商業和相關服務業蓬勃發展,提供了賓館服務員、物業管理員、保安等1萬余個就業崗位,帶動周邊3萬多村民脫貧致富。
(五)避暑旅游業態日趨豐富
避暑旅館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民宿成為重要的避暑旅居場所,重慶、貴州等地的民宿在創意設計、環境營造、文化特色、產品服務等方面做足功夫,走特色品牌民宿之路,打造精品民宿,吸引避暑游客。避暑康養漸成新時尚,貴州、海南等地的養老基地和養老項目應運而生,注重提升避暑康養功能。恒大文化旅游城、房天下等企業針對重慶市民開展避暑地產系列營銷活動。文化產業、休閑農業、研學產業與避暑旅游市場的結合更加緊密。
(六)避暑旅游品牌塑造持續發力
避暑旅游目的地持續擦亮避暑旅游品牌,如“長春消夏節”、“迷人的哈爾濱之夏”、“爽爽的貴陽”等。新興避暑旅游目的地也開始注重品牌打造。例如,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正以山地避暑為引領,以打造山地避暑旅游勝地為目標,逐步打響“避暑養生地、南陽老界嶺”品牌。
(七)避暑旅游營銷力度不斷加大
避暑旅游目的地廣泛開展營銷活動,且促銷力度較大。以貴州省為例,2018年暑期,貴州省面向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福建省、湖南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湖北省、重慶市、四川省等十省區市的居民,在門票、自駕游、機票、旅游包機、旅游專列等方面實施優惠政策,優惠時間從7月16日至9月30日,共計76天。避暑型景區,主要針對特定群體,開展營銷活動,如江西龍虎山景區、河南云臺山景區等針對中考、高考學生和青少年群體推出系列優惠政策,以搶占畢業游、親子游、家庭游等市場。
(八)避暑旅游服務質量穩步提升
避暑旅游目的地夏季是旺季,隨著大量游客井噴式涌入,服務質量、價格水平、市場秩序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很多避暑旅游目的地和避暑型景區提前準備,防范于未然,穩步提升避暑旅游服務質量。湖北省恩施州出臺“十二條”應對措施,將其落實到各大景區、民宿度假區、旅游農莊“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保障避暑旅游平穩有序運行,穩步提升避暑旅游服務質量。
二、2019年避暑旅游發展建議
避暑旅游是產業經濟、氣候經濟,要跳出旅游,從戰略層面審視和謀劃避暑旅游發展,做好頂層設計,發揮避暑旅游對經濟社會的綜合作用。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避暑旅游發展生態圈,滿足避暑游客新需求,構建避暑產業新格局,培育避暑產業新動力。創新構建“候鳥”人才的柔性機制,讓候鳥人才為避暑旅游目的地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挖掘避暑旅游文化內涵,將地方特色濃郁的避暑文化融入產品設計和開發中去,提升文化品位,通過文化不斷賦予避暑旅游新的內涵。強化科研支撐,對避暑旅游有效需求進行數據挖掘與商業分析。加強夏季旺季的價格調控、干預和旅游市場的綜合整治,確保避暑旅游市場規范有序運行。
來 源: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
標簽:旅游報告
相關文章
聲明:旅業傳媒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在轉載時,請務必注明文章來源:旅業傳媒“公園五號”,否則我們將追訴相關責任。本站未特別標注的新聞均系轉載官方媒體或其他網站,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歡迎業界朋友注冊成為會員、投稿,與業界分享您對行業的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