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當前旅游統計形勢和數據分析任務
同志們:
一、旅游統計新體系,數據建設新成就
建立了新時期旅游統計和數據分析的技術支撐體系。基于科學統計的旅游數據是研判旅游業發展規模、發展質量和所處周期的“晴雨表”,也是“監測器”。長期以來,由于旅游消費是一組跨部門的經濟活動,統計基礎理論薄弱,統計難度大。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結合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的統計建議和世界旅游組織的實踐經驗,形成了國家統計局和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旅游統計調查制度》。這也是我國旅游統計的法定文件,誰生產旅游數據、按什么口徑生產數據、生產哪些數據、誰審批、誰發布、何時發布等,都需要依法依規行事。但是受制于旅游統計專業人才缺乏,各地旅游業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在制度落實上參差不齊,造成了國家、省、市、縣統計口徑不同、統計方法不一,造成了大家常說的旅游統計數據“橫向不可比、縱向不可加”的局面。為此,數據中心在原有《旅游統計調查制度》基礎上,結合世界旅游組織和旅游業發達國家的經驗,針對當前旅游業發展最新進展,修訂了《旅游統計調查制度》,編制和發布了《旅游統計指標體系》和《旅游經濟核算手冊》、《旅游統計工作手冊》(簡稱“一體系、兩手冊”)。
探索了新時期旅游統計組織的改革、創新與發展。為落實“加快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旅游統計和旅游數據中心工作體系”的工作要求,配合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的實施,數據中心先后赴浙江、廣東、福建、寧夏、廣西、海南、內蒙、吉林、四川,以及杭州、長興、廣州、廈門、成都等省市縣,調研、推動、指導地方旅游統計改革和數據中心建設。目前全國已有9個省建立了旅游數據中心。為建立統計指標多樣性、數據來源多元化、統計與非統數據相互補充的交叉驗證機制,數據中心還構建了分中心、專項基地、專題實驗室和觀測站技術合作網絡,優化了數據交換機制。目前已經設立了13家技術合作單位,包括福州分中心、長春分中心,中衛云基地、呼倫貝爾邊境旅游專項基地,與攜程旅行網、中國電信、銀聯商務、馬蜂窩、景域集團、遠海國際集團建立的不同類型大數據聯合實驗室,以及阿爾山扶貧觀測站、巴馬扶貧觀測站以及千島湖民俗及鄉村旅游觀測站。穩步優化與公安部、發改委、統計局、外管局等部委數據交換機制,與UNWTO、WTTC、PATA、OECD、韓國文化觀光研究院等國際組織和機構建立的國際數據交換體系。到此,我們已經初步構建了以國家、省、市、縣四級數據中心為經,以公安、交通、商務、電信、金融涉旅統計部門為緯,以旅行社、OTA、旅游集團聯合實驗室為補充,以自主調查平臺數據為支撐的旅游統計和數據分析體系,開拓了分中心、實驗室、研究基地為代表的央地和政企旅游統計合作模式。
穩定了旅游統計人才隊伍,提升了專業水平和工作能力。國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旅游數據和旅游統計工作,2017年6月成功舉辦了首期旅游數據與旅游統計高級人才研修班,圍繞旅游統計指標、旅游衛星賬戶及綜合貢獻測算、旅游統計調查、旅游大數據應用等方面開展了專題培訓。在萬名旅游英才計劃中,專門設立“旅游數據與旅游統計人才培養項目”,遴選了首批旅游統計和數據分析專項英才56名。數據中心專門組建了十余名研究人員組成的旅游統計和數據分析專業人才隊伍,專業從事旅游統計和數據分析工作。中國旅游研究院東盟旅游研究基地和桂林旅游學院還在著手籌建旅游統計專業教育。通過全方位旅游統計人才協同培養,全國旅游統計和數據建設專業人才隊伍能力得以穩步提升。
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工作機制,發布了一批資政建言、開啟民智和引導輿論的旅游大數據成果。從2008年四季度開始,我們依托中國旅游經濟監測與預警項目,按季度開展面向旅游集團、旅行服務商、旅游住宿機構、景區景點、在線旅游等涉旅市場主體的景氣調查,建立了一套包括旅游經濟運行綜合指數(TEP-CTA)、旅游投資和旅游就業景氣指數在內的旅游產業運行分析指標體系。基于上述指標,我們就可以從整體上和分市場、分業態對旅游業發展狀況進行跟蹤監測,為旅游投資和宏觀研判提供數據支撐。通過定期開展旅游企業家信心調查、旅游服務質量感知調查、居民出游意愿調查,跟蹤了解旅游發展的重點領域,掌握旅游發展新動態。通過季度旅游經濟分析報告、年度旅游統計公報、專項數據發布,為旅游業改革發展和投資決策提供專業指導。
依托國家發改委批復的國家旅游經濟實驗室基建項目,數據中心還建設了新媒體數據監測與采集平臺、國家旅游文獻情報中心、旅游數據采集與監測系統網絡等基礎項目,為快速響應旅游經濟運行分析和常規研究提供系統豐富的數據支撐。依托國家旅游經濟實驗室建設,我們還取得了十四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我們還創刊發行了《中國旅游大數據》(內刊,今年改為雙月刊),通過熱點問題、數據報告、地方實踐、產業實踐、理論研究、統計知識等欄目有效地反映新時代、新形勢下旅游統計和數據領域的創新性研究和實踐成果,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關注、部領導的肯定和行業的認同。依托大數據并結合傳統統計,我們還在陸續研發補充旅游價格指數、WTA發展指數、全域旅游發展指數、目的地自然舒適度指數等一系列新型指數,幫助市場主體從不同側面洞察旅游發展狀況。
二、旅游統計新形勢,數據建設新需求
數據是國之公器,旅游業發展的底層器件和基礎支撐。無論是政府決策還是產業投資,都對旅游數據的生產與發展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隨著國家對旅游業戰略擺位的不斷提高,旅游數據的發布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特別是節假日前后,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今年的五一小長假過后,局部地區甚至出現罔顧科學法則的旅游“數據競賽”,西部兩縣“五一”假日旅游接待總人次和旅游總收入兩個指標發布后,迫于輿論壓力縮減為原值的十分之一,造成很不好的社會影響,中央領導、文化和旅游部主要負責同志和分管領導先后做出了專門批示。對我們這些具體從事數據工作的人而言,看到數據增長固然會欣喜,看到數據結構失衡固然會感到憂慮,但我們最關心的是數據本身是不是科學,是不是經得起檢驗?旅游統計工作者和數據發布機構必須要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一方面相信科學、依靠技術,另一方面還是要依靠組織和制度建設。數據必須以科學的統計組織、科學的統計體系在權威的平臺上發布,才能夠引導行業平穩有序地發展,才能夠為各級黨委和政府治理決策提供有效的支撐。
數據生產規模還需要擴大,數據結構還需要優化,數據響應還要更加及時。目前,大數據融入旅游經濟運行分析、旅游統計調查體系、旅游市場組織和旅游產品研發的趨勢明顯加快,但旅游大數據挖掘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和行業門檻,一些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門缺乏對數據的理解和建模知識,難以提出符合科學規范的數據需求,包括運營商在內的一些大數據公司缺乏對旅游的理解,難以提供符合旅游學科范式的數據供給,旅游數據生產的規模和結構的優化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數據中心自2018年春節長假開始,結合運營商信令數據通過研制的標準化算法對全國31個省域和全部市域游客出游和接待數據,進行季度和長假測算,發現僅有5各省市區上報數據與建模計算的同期數據偏差范圍在10%以內,而8個省市區數據偏差超過200%。依托大數據更加精確和靈活的計量能力,長期困擾地方旅游統計“橫向不可比、縱向不可加”等問題可望有效解決,數據支撐旅游經濟宏觀調控等方面的能力也將有效提升。
重政府決策、輕市場應用的問題有待緩解。目前,國家旅游統計數據成果主要應用在旅游統計公報、旅游統計年鑒等少數公開出版物中,官方旅游數據面向社會公眾層面的應用仍較少,大量的數據還是限于內部使用,甚至沉淀在統計部門的文件柜里。旅游數據脫離了應用,將是一堆毫無價值的、碎片化的原始數據。如何將這些數據、分析報告和研究成果有效應用到旅游產業實踐,包括但不限于投資決策、市場決策和消費決策,進而有效指導政府和社會理性投資,引導游客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消費流量,進而改善旅游消費質量,都是我們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此外,旅游大數據更是促進旅游發展由傳統資源驅動向文化、科技等創新要素驅動轉變的能量來源,但因缺乏針對旅游專項市場的長期監測和統計,市場規模、淡旺季規律、游客出游半徑等量化信息大多一無所知,對應的市場培育和產業扶持政策,特別是更加精準和微觀的產業政策因缺乏依據難以制定出臺。
平臺、文獻和歷史數據的支撐力有待提升。當前,地方旅游數據中心建設正在全面鋪開,并逐步成為地方旅游決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存在專注擴編制、上硬件、等上級部門下發方案以便按圖索驥等舊思路,數據資源體量、數據有效性和數據處理的專業性等方面能力仍有待加強。旅游統計和數據建設最終都是為科學決策服務,受限于平臺、理論、技術、文獻和歷史數據等方面儲備的不足,某些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門在沒有確認數據需求、數據類型、采集渠道和清洗和分析規則的前提下,重復購置涉旅大數據,盲目堆砌軟硬件平臺,或者同時接入了多家通訊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數據,多數數據沒有進行專業化清洗和加工處理,數據質量難以真實反映當地旅游發展實際。同時,地方數據中心專業人才的匱乏也嚴重制約著旅游數據投入產出效果,不懂數據、不重視數據和不會用數據的情況仍然存在,亟需引起高度重視并有效解決。
三、敢于擔當新任務,善于利用大數據
值此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時代,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無論是政府、學界、企業還是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加有力的旅游統計數據支撐。旅游統計和數據建設工作只會加強、不會削弱,會有更多的任務、更新的工作交給我們。能不能有效完成上級機構和領導交辦的任務,能不能有效滿足業界和社會的期待,是對旅游統計條線的新考驗。建立現代中國旅游數據體系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責任,值此機構改革逐步到位之際,旅游統計和數據建設工作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抓細抓實、成果上應用導向,加快推進國家和地方各級旅游數據中心建設工作。
進一步完善數據中心四級體系建設,研究利用好現有的合作網絡和工作平臺。旅游數據中心是推進旅游統計改革和全域旅游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一項政府主導、面向中長期戰略的基礎創新工程。要進一步加強數據中心本部建設,通過“一體系、兩手冊”等專業輔導、針對性研發和人才交流等方式,建立相對統一和共同認可的旅游統計和數據建設話語體系,在重大節假日和重要數據發布節點上,加強數據等技術性會商和專業指導。穩步推進地方數據中心建設,不斷提升地方數據中心數據挖掘能力和分析水平,快速響應政府、企業和社會多元化的數據需求。同時,要進一步用好現有數據中心合作網絡體系,逐步完善分中心、專項基地、專題實驗室和專業觀測點相互支撐的數據交換和共享網絡,建成數據知識的共同體、人才培養的平臺和新技術新方法的試驗場。我們還要強化文獻中心等基礎數據平臺建設,繼續通過捐贈等方式收集任何能夠記載旅游發展歷史信息的文獻資料,在具備傳統圖書館功能的基礎上,加上博物館和檔案館的一些功能,完善大型工具書庫、經典樣書書庫、灰色文獻庫、黑色文獻庫、口述歷史庫等基礎數據庫建設。
進一步增強科技含量,發揮大數據的作用。旅游大數據并不必然意味著全體樣本,只有將既有旅游統計與大數據有機結合,才有可能讓旅游主管部門和市場主體進行戰略決策時把整個旅游業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新時期旅游數據和統計建設工作要進一步在大旅游視野和大數據技術支持下完善現有旅游統計體系,要適應當前文旅融合、大眾旅游、全域旅游等新時代旅游工作新特點,提供更加豐富、顆粒度更細、時效性更強的數據。要利用大數據不斷完善傳統旅游統計組織方式調查研究方法,不斷提高及時性和精準度,要讓人們能對旅游大數據看得見、用得著。要加快制定和出臺旅游大數據應用安全及技術規范,在挖掘游客位置、支付、搜索、訂單等大數據時充分保障游客隱私等權益,同時引導地方遵循相同的標準、相同的方法實施旅游大數據接入和挖掘,避免出現新一輪旅游數據“橫向不可加、縱向不可比”。
進一步加強問題意識和應用導向。切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到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旅游數據和統計體系建設必須立足于市場需求和商業應用,主動服務市場主體,量力而行,久久為功,功成不必在我。我們既要掌握大數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收集市場、產業和政府管理方面以及國際比較方面的相關數據,更要有學術的洞見力,要學會并善于從紛繁復雜的旅游與旅行大數據中預見產業的未來。我們不僅要發布衡量總體規模的數據,還要挖掘面向細分領域的結構性數據;不僅要生產描述現狀的靜態數據,還要分析歷史特征和變化趨勢的動態數據。無論是宏觀研判、中長期景氣分析,還是市場和業態分析,都要善于利用數據,分析數據,成為旅游統計和數據分析行家里手。
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相比于傳統的旅游統計,旅游數據包含更加豐富的理論內涵,尤其是旅游大數據建設更需要理論研究支撐。在很大程度上,沒有理論,事實就是沉默的。數據理論建設不能僅僅依靠個體的學術貢獻,而是要凝聚集體智慧,形成“數據建設,理論先行”的廣泛共識。要進一步建立完善旅行大數據的調查分析體系,夯實旅游統計基礎,擴展旅游業分析視野和發展空間。同時,隨著旅游經濟綜合貢獻測算、旅游就業貢獻測算、旅游扶貧和旅游投資統計等新概念、新方式和新做法相繼提出,旅游統計工作者不僅要精于旅游專業,還要擅長統計業務,要加快提升旅游統計工作者采集、處理、分析和應用大數據的能力,進一步優先培訓旅游統計與數據建設基層骨干人才,支持專業人員開展務實而有針對性的課題研究,加強訪學交流,構建共享知識網絡,支持院校設立旅游統計和數據分析專業方向,開展在職人員的專題培訓。
探索旅游大數據統計“下算一級”試點工作。據悉,國家統計局將在2019年開始實現省域GDP“下算一級”。考慮到各地旅游統計和數據計算的標準、范圍、方法差異較大,而國家旅游統計職能部門已具備相應技術和數據基礎,且已完成定期測試。要加快探索由國家層面統一數據標準、統一數據結構和統籌數據需求,地方政府分級采購和共享數據的機制。在理論研究成熟基礎上,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要求,盡快啟動主要旅游統計指標下算一級的制度,形成國家層面對各省的數據負責,省對地方的數據負責,層層監督,逐步消除旅游數據“競賽”亂象,提高政府數據公信力和旅游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
當前旅游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在座各位都肩負著建設中國旅游多級數據中心的重任。希望大家在本次培訓會議中有所收獲,為我國旅游數據和統計體系建設方面做出更多有價值的貢獻。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