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9家歐洲航司破產 歐洲航空業進入整合階段
圖片源于網絡(侵權刪)
歐洲航司的破產浪潮還在繼續。從2018年8月30日至今不足6個月的時間,至少有9家歐洲航司宣布破產。在油價上漲、匯率波動的影響下,歐洲航空業進入整合階段,但對于航司本身來說,運營得當才是“屹立不倒”的關鍵。
英倫航空成為本月第二家破產的歐洲航司
2月16日,英倫航空(Flybmi)宣布停運和破產,所有航班從當日開始全部取消。這是2019年以來第二家宣布破產的歐洲航司。
對于破產的原因,英倫航空歸咎于燃油成本和碳排放成本激增,后者則是由于英國“脫歐”,導致歐盟最近決定將英國的航空公司排除在歐盟排放交易體系之外。據悉,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成員國企業可以交易碳排放配額,英國的退出將可能導致歐洲碳排放價格上升。同時,英倫航空認為當前交易和未來前景都被英國“脫歐”進程產生的不確定性嚴重影響,比如無法在歐洲獲得有價值的飛行合同,從而對自己繼續在歐洲目的地之間飛行的能力缺乏信心。
截至宣布破產,英倫航空在通往25個歐洲城市的航線上運營著17架支線噴氣式飛機,樞紐機場為英國倫敦希斯羅國際機場及曼徹斯特國際機場。英倫航空原為星空聯盟成員,2009年被漢莎航空收購,成為其全資子公司;2012年英國航空母公司國際航空集團從漢莎航空處收購了英倫航空,英倫航空也自此退出星空聯盟。
6個月有近10家歐洲航司破產
和英倫航空一樣沒能“過冬”的還有德國日耳曼尼亞航空。2月5日,日耳曼尼亞航空宣布于2月4日申請破產,并于2月4日停飛所有航班。日耳曼尼亞航空是一家總部位于柏林的航司,提供定期航班和包機服務。之所以申請破產,日耳曼尼亞航空稱是由于2018年夏季油價急劇上漲、歐元兌美元匯率下跌,以及機隊維護需要大量技術服務等問題造成資金短缺,最終未能順利完成融資的日耳曼尼亞航空只能宣布破產。
2018年,歐洲航司也一樣不好過。2018年12月5日,瑞士私人航空(Private Air)及其子公司宣布破產;10月17日,塞浦路斯·希臘深藍(Cobalt Air)航空公司流動資金出現嚴重問題,宣布破產,所有航班宣布停飛;10月2日,歐洲廉航第一航空公司(Primera Air)因未能獲得長期融資,宣布破產停運——但在此前一個月,第一航空還宣布新開航線,有分析稱第一航空作為小型航企擴張速度過快導致運營困難;9月26日,德國Azur航空終止所有業務并解散;8月31日,比利時VLM航空公司解散并進行清算,9月3日停飛所有航班;8月30日,瑞士伯爾尼Skywork航空公司停止運營,宣布破產,并表示與潛在的合作伙伴談判失敗是導致破產的直接原因。另外,2018年9月起,小星球航空(Small Planet Airlines)的波蘭、德國、立陶宛子公司先后申請破產重組,11月28日,小星球航空與其波蘭、德國、立陶宛等子公司停飛。
2018年的最后5個月里,至少有7家歐洲航司宣布破產,而2017年是歐洲航司爆發破產的開始。2017年10月2日,英國老牌航空公司英國君主航空公司(Monarch Airlines)宣布破產,受到油價、低成本航空競爭等影響,英國君主航空從2010年起多數年份在虧損。2017年9月,俄羅斯維姆航空宣告破產,停運航班,導致上千名中國游客被迫滯留。2017年8月,德國第二大航司柏林航空宣布破產,導致破產的直接原因是股東阿提哈航空停止對柏林航空提供資金支持。2017年5月,同樣是阿提哈航空投資的意大利航空宣布破產,這是長期處于虧損的意大利航空10年來第二次宣告破產。
外因:受油價上漲影響 歐洲航空業進入整合階段
匯率波動造成匯兌損失、燃油價格上漲導致利潤下滑、融資失敗是大部分歐洲航司提及的外部破產原因。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數據顯示,從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油價上漲了54%,2018年前6個月油價上漲導致全球航空公司運營成本至少增加了420億美元。數據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由于燃油成本同比增長37%,美國9家主要上市航空公司的營業利潤率僅為11%,低于2017年的15%、2016年的18%和2015年的21%。
經營良好的航司都因油價上漲等因素下調了利潤預期,歐洲部分小型航司宣告破產也就不足為奇。民航專家林智杰告訴新京報記者,停運破產有多方面的因素,運營環境不好,燃油上漲,歐洲經濟區域分化,復蘇乏力等,英國脫歐也為相關航空公司運營帶來更大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林智杰指出,美國已完成航空業的整合,目前主要航司只剩下11家,還有19家支線航司依附于主要航司運營。而歐洲仍有49家航司,正在經歷并購重組的歷程。最近倒閉的也大多為飛機不到100架的小規模公司,有的甚至不足10架飛機。
內因:沒有清晰定位的航司極易被淘汰
毋庸置疑,所有航司都承受著油價上漲和匯率波動的壓力,外部影響只能算作是壓垮部分航司的“最后一根稻草”。民航專家綦琦告訴新京報記者,市場需求有起有落,企業要生存依靠的還是本身的運營效率。
綦琦指出,歐洲航空市場的航司之間完全競爭,各種規模的航司想獲得相關核心航空資源的成本趨同。而航司的核心競爭力是品牌認知、市場份額和運營效率,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航空市場,呈現出大型洲際網絡全服務航空公司和大型區域直達低成本航空公司兩種趨勢,其他沒有清晰模式和極高內部管理效率的航司,在市場需求下滑的2018年極易被淘汰。
比如當時只有15架飛機的第一航空貿然進入北美中遠程市場,在飛機租用費用高昂、油價上漲等壓力下,第一航空無力經營。另外,在低成本航司已經占據市場的情況下,比利時VLM航空公司、小星球航司等小型包機航司想要轉型低成本航司的難度也很大。
新京報記者 王勝男 編輯 曲亭亦 校對 盧茜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