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里貝拉峽谷 —— 見證巴西的可持續旅游
巴西人口2.1億,世界第五位,是拉美最大的經濟體,也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我參加了國際探險旅游貿易協會(ATTA)組織的巴西活動 —— “圣保羅州里貝拉峽谷探險周” (“Adventure Week Ribeira Valley”),到了鮮有外國游客的巴西南部,體驗了原生態的旅游資源,見證了巴西對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堅持。在跨國旅游逐漸恢復之際,巴西故事對旅游業者和游客或許會有啟發。
此行是一年前,正值巴西疫情肆虐時,當時我對ATTA和巴西的膽略甚為驚訝,仿佛看到“孤勇者”在黑暗中奮力前行。“他橫由他橫”,圣保羅州沒有等待,策劃一年多后啟動了此項目,目的是通過探險旅游推動可持續發展。7國20名旅游界與媒體人士匯合在圣保羅機場,巴西官員全程陪同,off we went!
徒步貝塔里河谷(圖源: ATTA/Hassen Salum)
全力保護熱帶雨林
巴西國土遼闊,除了智利與厄瓜多爾,與南美所有國家都接壤。它集中展現了世界兩大著名生態系統:92%的大西洋森林(Atlantic Forest)和60%的亞馬遜熱帶雨林(Amazon Rainforest)。前者有6000萬年歷史,比后者古老 2000 萬年;前者的面積小于后者,但是生態類別是后者的3倍。1999年大西洋森林東南部成為聯合國世界遺產;2000年亞馬遜中部成為世界遺產。
今天的大西洋森林是巴西最瀕危的生態系統。長年的采伐以及城市化建設,使森林僅剩下10%,從100多萬平方公里縮減到9萬多,基本分布在里貝拉峽谷。州政府力推該地區的入境探險游,正是為了呼吁國際社會共同參與保護。探險旅游依托的是原生態,大大減少了基建、推動了低碳行,是大西洋森林所急需的。
同時巴西重視對內宣傳,在景區能看到各類宣傳教育資料與圖示。巴西人對此“國家大事”有強烈的國民意識,坦誠不迴避,導游們更是準備有加,iPad拿出來就有地圖演示,為我們講解原委。
雨后我們徒步林區,小腿上有防蛇的厚牛皮綁腿,空氣清新,好奇心切,跟著專家辨識植物,了解國際標準的“高度生物多樣性”(“high biodiversity”)。作為游客,我們不用一次性塑料瓶,隨身帶走垃圾,不干擾植物與動物。登上制高點后,360度景觀盡收眼底,霧漫繚繞郁郁蔥蔥,路邊牌示寫著:“在這里,大自然是王者,我們只能從命”(“Here, nature is the boss. We simply obey”)。徒步行的所見所聞時時都在提示我們:保護雨林人人有責,一點一滴從我做起。
大西洋森林泉水的洗禮(圖源: ATTA/Hassen Salum)
“水之遺產” —— 森林水源的守護神
我們的車駛進了一道不起眼的舊鐵門,不料這是巴西最大的大西洋森林私人保護區!上世紀20-50年代,沃托蘭蒂姆公司預測到工業用水之需,購置了3.1億平方米的森林,取名為“水之遺產 —— 沃托蘭蒂姆保護區”(Legado das águas - Reserva Votorantim)。私人領地杜絕了砍伐和獵殺,保護了森林和水源,隨后修建的7座發電廠充分滿足了公司的用電,既保護了環境,又節省了巨額電費成本,真是遠見卓識的雙贏之舉!
幾十年的保護使這里成為世外桃源,具有良好的戶外運動條件,公司又推出了生態旅游,提供食宿,由旅游員工組織漂流、徒步、皮劃艇、山地自行車等活動,與社會分享自然之美。
森林深處的皮劃艇運動(圖源: ATTA/Hassen Salum)
我們上了皮劃艇,人工水道水質干凈,彎彎曲曲匯入 Juquiá 河。我和巴西美女S的雙人艇輕盈悠閑,一路絲絲小雨微微陽光,茂盛的森林與河面融為一體,手撫水面滑行而過,有一種融入大自然的舒心。10米瀑布處水聲哄鳴,急流涌下,不怕冷的隊友們躍入河中,享受森林之水的洗禮。
巴西有1837 種鳥類和 230 種地方性鳥類,并不斷發現新物種。大西洋森林與南美其他林區有間隔,減少了物種的同化性,是世界上地方鳥類最多的地域(160多種)。領地記載了55個鳥類科共296種鳥,不少是當地特有品種,其中33種瀕臨危機、5種極度危機。
“水之遺產”幾十年來已成了鳥的天堂,也是觀鳥勝地。觀鳥季每年5至11月,9月最佳,吸引了大量游客、攝影師和科研人員。在基地,在Cambuci 步道,在200 米長的無花果樹步道,在不同的海拔高度,都有五彩繽紛的鳥類。
“水之遺產”的地方鳥類(圖片: Vitor Rolf Laubé/Legado das águas-Reserva Votorantim)
我晨起觀鳥,它們早早就在等候大哥哥送來的水果早餐,也會跳上客人餐桌自取“盤中餐”。近距離觀察它們的生存博弈和種種技能,真是妙趣橫生。
領地有一個“大西洋森林多樣性生物中心”(Biodiversity Center),培育銷售本土植物,以協助重植和美化已退化的森林。中心年產20萬株樹苗,含140種本土物種。育苗過程重點選擇優質和美學標準更高的品類,并注重其易于維護性和易于整合性。產品銷往巴西全國,掃二維碼可追溯原產地,監督了品質。中心這一科研與智能產品相結合的模式是巴西首創,模式也可用于其它瀕危生物的生產鏈。
中心的育苗系統有種子庫、有由小到大的育苗區域、有瀕臨物種保護區。我驚訝那些不起眼的黃苗小草,竟然是瀕危的珍貴物種!幾個小時的深度參觀使我明白了一點:水和種子,是大西洋森林至關重要的兩大寶貝。
“水之遺產”自豪地宣布:“在這里,你可以了解本地生態的多樣性,以及文化、社會、環境和歷史的特征。” 沃托蘭蒂姆這家百年私人企業,以特有的遠見與戰略,書寫了環保與經營的雙贏故事,也是一個長期主義的故事 (官網:https://legadodasaguas.com/)。
卡多蘇島的紅樹林灌木
從大西洋最南端的海岸城市卡納內亞(Cananeia)上船,我們前往卡多蘇島(Ilha do Cardoso)。一路海豚追逐,跳躍水面盡興嬉戲。島面積為52平方英里,有瀑布、野生動物,還有海洋生物博物館和自然資源應用研究中心。島上僅有400多個居民,從事漁業和旅游業。1962年這里成為州立公園,目的是保護紅樹林沼澤(mangroves)。
我們參觀博物館、午餐、漫步、聆聽紅樹林的故事。紅樹林是海洋與陸地之間的緩沖植物區,能減緩風浪對海岸線的破壞,能過濾污染物并捕獲陸地上的沉積物,以此改善水質。它們耐鹽性極強,是在沿海淹沒區里能生存的頭號物種,魚類與貝類強烈地依賴其繁殖與孵化。但是沿海地區的開發建設,導致紅樹林在全球范圍內急速減少,有些樹種已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名單。
在島上我們看到了大片的紅樹林,有紅黑白三類典型樹種。水域平穩,無人打擾,水中的生物悠然自得,十分愜意 —— 這是巴西幾十年全力保護的成果!
海灘上的沙粒細微之極,不知被大西洋打磨了多少萬年。踏著涼涼的海水,漫步在寂靜無人的海邊,再次感到人類的渺小和傲慢無知。好在我們已經覺醒,正在努力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魔鬼洞”和洞穴群的生態保護
“魔鬼洞” (Devil’s Cave) 于1886年被發現,據巴西洞穴協會(Brazilian Society of Speleology)的資料,它是世界最古老的洞穴之一,也是圣保羅州最長的洞穴。1969年它成為”賈庫皮蘭加州立公園” (Jacupiranga State Park),是里貝拉的高光景點。
旅游開發與保護是一對矛盾。圣保羅州有8個州立公園,首要目標是保護,其次才是游樂的盡興與便利。此地區有300多個洞穴,為了保護,僅開放了極少數,開放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公眾教育。
“魔鬼洞”是白云巖喀斯特洞穴,洞口高40米,氣勢宏大,進洞立感絲絲涼意。洞長9公里,常規觀光限700米,其下降幅度為152 米。洞中河是一大特色,洞內的石筍、石鐘乳、石柱的數量密集驚人,僅石筍就數以千計,最高的石筍18米。洞內巖石層次跌宕,石壁濕漉漉滴著水珠,乳白、焦黃、灰色等天然色彩交輝相映,沒有彩燈強光的照射。導游說,洞內和水中有許多生物,強光噪音等等會損害生態環境,所以這里只安裝最必要的照明、臺階、扶手。洞穴有每日觀光人數限制,需導游帶領,還有“環境監控員”跟隨游客團組監管任何負面行為。
“魔鬼洞”的繩降(圖源: ATTA/Hassen Salum)
我們是首批體驗洞內繩降(Rappel)的外國人。該項目由州政府立項,旅游公司 Caverna do Diabo Aventura 中標承建,用時3年選點安裝,標準之一是使生態受到最低程度的損害。繩降從峭壁高處降40米到達地下河,水深齊胸,跌跌撞撞走600米后到達景點“魔鬼喉”(Devil’s Throat),再走1.2公里出山洞。地下河水涼、河床窄、水流急,需雙手支撐壁崖行走,既有挑戰性又樂趣橫生,山泉浴洗禮1.8公里,格外爽膚開心!繩降有日客量限制,建議提前預訂: https://www.cavernadodiaboaventura.com.br
原生態的貝塔里河谷
久聞貝塔里河谷的大名(Betari River Valley),終于盼來了一天的遠足,非常開心!河谷步道長約12公里,最高點435米,最低點186米。按照寬窄度、路況、天然屏障、技術性裝置等專業步道指標,屬于“困難”級。飽食了能量早餐,穿上易干衣褲和水用遠足鞋,帶上三明治午餐,我們出發了。
一路上晨霧籠罩著神秘的森林,湍急的河水泛著點點金光,鮮紅的植物和扭曲怪異的樹干令人噓稀。走在無路的“路上”,一切渾然天成。唯一的人工痕跡,是石崖上必須有的繩索扶手和大石塊上的踏腳坑。河水彎彎曲曲,我們需多次跨越到對岸,河水局部齊胸,湍急處足以沖倒過河人。河床底突凹不平都是石頭,只見浪花不見河底,高一腳低一腳,或摸著石頭過河,或靠導游拉扯過河,真是獨特的體驗。
道邊的兩個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十分驚艷。“燕子瀑布” (Cachoeira das Andorinhas) 的單一水柱直線傾瀉而下,響聲動地。水質清澈冰涼,下水趟一圈無比清爽。“蜂鳥瀑布”(Cachoeira do Beija Flor)高度45米,彎彎繞繞再從幾個水道翻山而下,匯入河流。
“水之遺產”多樣性生物中心的幼苗棚(圖源: Haybina Hao)
最后進入 “濁水洞” (Aqua Suja Cave),洞內一片漆黑,鴉雀無聲,地下河名為“濁水”卻無污染,只有季節性雨水沖刷而來的泥水。導游說洞里有許多水陸生物,為了不干擾生態,洞內未安裝照明系統,全靠頭盔燈和手機電筒。黑暗中時而彎腰,時而貓步,頭盔不時撞上巖壁,神秘得像《印第安納·瓊斯》的探寶隊。導游要我們滅燈后在黑暗中祈福,靜靜許愿兩分鐘后我們走出山洞,真有一種難以言狀的空靈感。或許因為它是全天然無干擾的洞穴,大自然的神力尤其強烈。
“濁水洞” 出口(圖源: Haybina Hao)
河谷一日游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旅游開發完全可以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巴西以保護大自然為重,其次才是平衡其他旅游需求,不追求高大上,這樣才保住了山河的最原始形態和生態,才可能長久地擁有和享受大自然之美。
合作伙伴關系是可持續旅游成功的關鍵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是“促進目標實現的伙伴關系”,里貝拉項目正是一個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成功典范,是政府、私人企業、國際非盈利機構三方面成功合作的例子。
受到ATTA探險旅游行業的啟發后,圣保羅州政府首先明確了目標:推動經濟最落后的里貝拉峽谷的入境探險旅游。但是里貝拉偏僻,許多官員從未去過,州里提前一年先組織政府團去考察,統一了認識。
其次政府借助ATTA的國際網絡,引入巴西最理想的客源國業者和媒體。
卡多蘇島紅樹林邊的“ATTA”人形圖(圖源: ATTA/Hassen Salum)
第三,政府依靠了旅游界的專業技能。向旅游界公開招標后,Maiobo公司勝出。公司兩位女掌門人同名”Julia”,擅長生態旅游。她們以最快的速度組織后勤、招聘到位最合適的導游(條件:懂英語、有導游執照、完成了疫苗、了解里貝拉、富有經驗)。為防疫起見,20名國際客人被分成3小組,每組配2名導游。
好一只優秀的導游隊伍!有生態生物知識,多語種多學位,持多個國際專業機構證書,在多個國家生活或導游過。Fernando Garcia Sanchez有30 多年經驗,多次協助《國家地理》、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等拍攝電視紀錄片,陪同專家學者在南美進行生態考察。Jeferson Brand?o的妻子是日本后裔,對語言和跨文化領域十分敏感,主營生態教育、游學、探險旅游。Guto Bertagnolli是生物學家,在許多國家協助過攝影團,是巴西和南美旅游專家。Amanda Selivon在劍橋、澳大利亞受過教育,任“大西洋森林保護區大使”,創立了以 “再生旅游”(Regenerative Tourism)為導向的公司,通過旅游產品促進環保意識的提高。7位導游竭誠努力,保證了項目的圓滿成功。
州政府與業界合作的另一工作重點,是幫助里貝拉社區了解項目宗旨、做好接待工作。當地人的熱情與努力程度,印證了政府工作十分到位,使當地人看到了新的希望、并且全力以赴迎接希望。
此項目的成功,政府、私人企業、國際非盈利機構三方面缺一不可。敞開心放開手的合作,才能取得可持續旅游業的最佳成果。
停筆前,想起了當時在伊波蘭加市洞穴旅店種的那棵小棕櫚樹苗(Pousada das Cavernas,Iporanga),它在慢慢地生長,通過二維碼我能隔空問候它。愿它開心,愿它長青,愿它為巴西盡力!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