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游網與WWF攜手開展可持續旅行線下沙龍
當旅行者帶著對世界的好奇,小心翼翼地邁出旅行的第一步時,就和這個世界產生了必然聯系。旅行,正在給環境和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近日,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WWF)的支持下,作為“可持續聯盟”成員的窮游網于北京大慶朗讀書店開展了主題為“一起去野,做可持續的旅行者”的線下沙龍活動。此次活動邀請了動物生態學博士何長歡、WWF北京代表處品牌傳播高級經理李曉嘉、自然觀察者、野生動物攝影師、窮游網TOP50年度旅行者徐可意進行內容分享。
活動現場,何長歡帶來了“最熟悉的陌生象”的主題分享,介紹了當前世界僅存的3種大象,及如何區分不同種類的大象。此外,他還詳細講解了大象的衣食住行,如大象的皮膚雖然很厚,但仍然怕曬,需要洗泥浴;其大耳朵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但這里的皮膚也是最薄弱的部分等。去往大象活動范圍地旅行前,旅行者們需提前做足功課,遵守當地出行規定,關注野象活動信息。如果在野外遇到大象怎么辦?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觀察它的狀態,避免發出噪音、揮舞手臂刺激大象,也不要試圖阻擋大象,盡量避免夜間出行等。近年來,日益嚴峻的盜獵現象,威脅到了整個象群的生命安全,也增加了象群間的近親繁殖,無牙雄象增多,給種群的多樣性造成了嚴重影響。我國已于2017年底全面禁止象牙貿易,旅行者們在外旅游時千萬注意不要消費相關制品。
李曉嘉則以“用可持續旅行守護地球生命力”為題,解讀了地球生命力報告2022,并分享了大象、犀牛、虎、穿山甲、海龜等常見瀕危物種的非法貿易現狀。報告顯示,通過對包括5230個物種,近3.2萬個種群的監測發現,1970-2018年間,全球監測范圍內的野生動物種群的相對豐度平均下降了69%,熱帶地區野生脊椎動物種群數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急劇下降。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因為人類以不可持續的方式使用地球資源。作為旅行者,在旅行中可以采取可持續的方式,共同守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如旅途中不購買、攜帶、運輸非法象牙、犀牛角、穿山甲等瀕危野生動植物制品;盡量選擇對環境友好的、可持續材質和來源的產品;選擇當地通過公平貿易標準或者有公益組織支持的旅游紀念品,回饋目的地社區;在旅途中不亂扔垃圾,包括食物垃圾,以避免人類食物被野生動物誤食并導致野生動物到人類生活區域活動,帶來危險等。
徐可意從過往旅行經歷出發,分享了她踐行可持續旅行的經驗。作為野生動物攝影師的徐可意,尤以拍鳥見長,她的作品《都市尋蹤,在城市里尋找30種野生動物》在首屆中國野生生物視頻年賽中獲獎。城市既是人類的家園,也是城市野生動物的叢林,例如在北京頤和園、天壇等地就能看到偉大的旅行家——北京雨燕,它們每年跨越千山萬水往返于北京和非洲南部,全年飛行近9個月,遷徙距離超過2萬公里。當然,我們也能在城市周邊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勺嘴鷸和朱鹮等。在野外觀鳥,旅行者要做到不投喂,不打擾;盡可能保持安靜;不要公開宣傳拍攝點位;我們也可以減少塑料,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盡可能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她表示,每個人都可以是生態保護的踐行者,希望我們一直在路上,一直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2011年以來,窮游網一直在持續推廣“負責任的旅行”方式,先后發布了多本公益旅行錦囊,并與WWF等眾多NGO、企業一起開展線上、線下活動,呼吁窮游er做負責任的旅行者。自加入WWF主導發起的“可持續旅行聯盟”以來,窮游網也積極向站內外用戶推廣遏制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倡導減少塑料垃圾污染,減少食物浪費相關內容,讓更多大眾了解可持續旅行。2023年,窮游網也將繼續踐行負責任的旅行,攜手可持續旅行領域大協會組織、知名大咖、達人,推出“每一步,都負責”可持續旅行主題活動,打造全年可持續旅行共創事件。
關于可持續旅行聯盟:
2020年9月4日,在旅游相關協會、企業、NGO等支持下, WWF主導發起了“可持續旅行”聯盟。至今,聯盟成員已由最初的21家,發展到目前的39家。“聯盟”致力于推進旅游業界的深度參與,不斷探索生態保護與旅游業的協同可持續發展。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