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加拿大“設計之都”蒙特利爾 開啟文藝之旅
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利爾(Montréal),是北美洲第一個榮獲聯合國授予“設計之都(UNESCO City of Design)”之稱的城市,她通過可持續的城市設計和反映其獨特風土人情的建筑,展現出別具一格的城市文化。
這座擁有超過375年歷史的城市,時刻上演著“新與舊”、“歷史與摩登”的碰撞、交流與融合——城中數不勝數的大教堂、歷史悠久的建筑、與鋪滿鵝卵石的街巷,反映著城市在英法殖民時代的歷史風貌;而為各種世界級盛事而興建的現代建筑,包括為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打造的奧林匹克體育場(Olympic Stadium)和為1967年世界博覽會設計的房屋項目“棲息地67(Habitat 67)”,則奠定了蒙特利爾作為創新設計中心的定位。
蒙特利爾城市天際線
圖片來源:Tourisme Montre?al, Ste?phan Poulin
設計之都 · 起源與發展
早在1991年,蒙特利爾就成為了第一座設立“設計委員”(design commissioner)一職的北美洲城市,專職于有關設計的開發和推廣,以提高公眾對于“優秀設計”的認知。發展至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是授予蒙特利爾“設計之都”稱號,鼓勵蒙特利爾繼續深入發展城中的設計與建筑項目,并號召政府部門、市民、專家、企業家與設計師們加入,齊心描繪出這座設計之都的藍圖。2017年,國際設計峰會(World Design Summit)落戶蒙特利爾,眾多來自設計、規劃及建筑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簽署了《蒙特利爾設計宣言(Montreal Design Declaration)》,明確了“設計”在實現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眾發揮的重要作用。
蒙特利爾美術館(左)
圖片來源:Tourism Quebec
近兩年,蒙特利爾也積極與創意達人聯動,在城中多個街區落地了十余項設計創意項目。這些層出不窮的跨界項目,不僅有助于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更令整座城市更加鮮活,充滿蓬勃活力。
城中建筑 · 五彩視覺盛宴
蒙特利爾在推廣公共藝術方面尤為積極,這得益于魁北克省政府在 1961 年通過的一項政策,要求拿出建造公共建筑或場地總預算的1%,投放用于藝術作品的融合,為藝術家們提供多姿多彩的藝術表達空間。因此,60余年來,魁北克省各地區共有約3,500 件公共藝術品誕生閃耀,蒙特利爾城中的建筑、場地,也猶如藝術家們的畫布熠熠生輝。
在眾多公共藝術作品中,遍布在城市各個角落、帶來吸睛色彩與獨特個性的壁畫作品也令蒙特利爾獲譽“壁畫之城”的美稱。蒙特利爾也擁有兩個大型壁畫節日,分別是北美洲歷史最久遠的壁畫節:國際街頭壁畫藝術節(MURAL Festival)以及世界最大型的街頭藝術節:壓力之下涂鴉節(Under Pressure Annual Graffiti Festival)。來到蒙特利爾,在玩轉這兩大壁畫節之余,更可以從圣勞倫大街(Saint-Laurent Boulevard)出發,在城中四處欣賞數不勝數的壁畫作品。可以看到為致敬蒙特利爾的驕傲——獲獎無數的歌手、作曲家、詩人萊昂納德·科恩而打造的壁畫,感受這幅10,000平方英尺大、21層樓高的壁畫所帶來的震撼。
蒙特利爾城內的壁畫
圖片來源:Sylvie Li @ shoot Studio - Tourisme Montre?al
蒙特利爾城里常見的公共廣場,也是城市另一藝術靈魂所在,不僅是居民和游客的日常聚集地,在其中舉辦的各大盛事更為蒙特利爾帶來節日氣氛和生活樂趣,成功為蒙特利爾打造非凡的國際聲譽。全年約有100個節日和活動在蒙特利爾舉行,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爵士音樂節——蒙特利爾國際爵士音樂節,多年來邀得來自30多個國家的3,000名音樂家在此舉行500多場音樂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兩百萬余名參與者沉醉其中。
蒙特利爾國際爵士音樂節盛況
圖片來源:Benoit Rousseau_FIJM
除音樂以外,蒙特利爾也通過創新科技,為許多標志性歷史建筑帶來全新的色彩、動畫和創意表達。其中包括屢獲殊榮的“城市記憶”幕墻幻燈( Cité Mémoire),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燈光裝置之一,由國際知名的蒙特利爾多媒體娛樂工作室 Moment Factory打造,以全新的形式將城市中的地標建筑改造成了燈光投影,為游客們帶來了精彩絕倫的感官體驗。游客可在免費交互式移動應用程序的指引下,了解鮮為人知的蒙特利爾故事、認識塑造了這座城市與整個世界的蒙特利爾人,尋找獨特的城市記憶。
“城市記憶” 燈光秀
圖片來源: Tourism Quebec
對城市光影有興趣的游客,還可來到蒙特利爾圣母大教堂,欣賞燈光音樂秀“靈韻” (AURA)。這座被認為是哥特復興時期杰作的大教堂內,有許多華麗的雕飾和為人驚嘆的彩色玻璃窗,尤其是她深藍色的天花板,點綴金色的星星,令許多游客在此而沉醉。著名加拿大歌手席琳迪翁(Celine Dion)的婚禮就在此舉行。不同于其他教堂中的傳統彩色玻璃,蒙特利爾圣母大教堂里的彩色玻璃沒有講述圣經中的故事,而是娓娓道來蒙特利爾宗教建筑的故事。
國際盛事 · 突破性設計理念
蒙特利爾還通過舉辦國際盛事,為城市增添多幢令人眼前一亮的建筑物。在十年的時間里,蒙特利爾接連舉辦了1967年世界博覽會和1976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為呼吁蒙特利爾世界博覽會“人與世界”主題,著名建筑設計師摩西·薩夫迪(Moshe Safdie)采用突破性設計理念,于勞倫斯河畔打造了一個粗野主義建筑群——棲息地67(Habitat 67),巧妙地利用了立方體的形態,將多個立方體錯落有致地疊放在一起,不僅表現了錯綜復雜的美學形態,更同時兼顧了隱私性與采光性,滿足了每一戶都有花園和獨立陽臺的需求,奠定了未來住宅人性化、生態化的發展方向,至今仍是住宅建筑的典范。
而擅長 “以混凝土寫詩”的法國建筑師羅杰·泰利伯特(Roger Tallibert)為舉辦 1976 年夏季奧運會而設計建造的奧林匹克體育場(Olympic Stadium),則是一個極為華麗浮夸的運動場館。它可伸縮的屋頂極其引人注目,屋頂下的鋼筋更支撐起世界最高的斜塔建筑。盡管爭議性滿滿,但這座體育場和棲息地67一直是蒙特利爾最為知名的建筑,也是蒙特利爾粗野主義建筑的代表典范。
1976年奧運會的另一幢建筑,蒙特利爾生物圈展示館(Montréal Biod?me),由當年的自行車賽館改造而成,如今則是五個仿制美洲生態系統的展館。這座博物館不僅致力于鏈接社會與大自然,更是可持續建筑的先驅,是加拿大最大的自然科學博物館綜合體之一,體現了蒙特利爾對于環保意識和可持續設計的熱情,它在去年8月,被《紐約時報》評為“戰后建筑的25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2030議程》(The 2030 Agenda)的指引下,蒙特利爾將在應對全球氣候挑戰的同時,不斷提升城中設計和建筑的質量和可持續性。如在2021年剛獲得加拿大景觀設計師協會卓越獎(Award of Excellence by the Canadi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的生物多樣性走廊(Biodiversity Corridor),便是一個全新的生態項目,致力于在都市環境中提升生物多樣性,將人、動植物與環境緊密地連接起來。
蒙特利爾的設計師、建筑師們也將秉持源源不斷地創造力與創新意識,不僅為城中歷史建筑賦予新的生命,更為城市打造更美好的未來藍圖,盡己所能為居民帶來更好的生活。在各方的努力下,蒙特利爾將繼續踐行可持續設計的理念,致力于成為一座生態可持續、經濟可行、社會公平、且文化多元的現代都市。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