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共建、共研、共享的發展平臺 ——“2024世界旅游聯盟·學者對話”成功舉辦
1月11日,“2024世界旅游聯盟·學者對話”在世界旅游聯盟總部成功舉辦。來自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24所境內外高校,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飛豬旅行、祥源控股集團等10余家機構,以及世界旅游聯盟秘書處相關負責人共70余人參加活動。此次活動以“共建交流平臺、共促學術對話、共享思維火花”為宗旨,設置了主旨演講、專題演講和青年學者圓桌對話等環節,充分發揮世界旅游聯盟平臺作用,進一步加強了聯盟與學界、院校、研究機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建與共享。
世界旅游聯盟副主席兼秘書長劉士軍出席活動并致辭,他指出:旅游是一種跨越國界、文化、歷史的交流方式,已經成為連接世界各國人民的重要橋梁,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促進世界區域和平、增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動力。本次對話活動的開展,將有助于更好立足中國本土實踐,更好推動全球旅游研究與旅游實踐相融合,為全球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左上:王昆欣 世界旅游聯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教授
右上:宋海巖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學院副院長、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
左下:李璽 澳門城市大學國際旅游與管理學院執行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右下:周春林 教育部全國旅游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京師范大學教授
世界旅游聯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王昆欣教授主持對話活動并作主旨演講,他分析和梳理了世界旅游聯盟自成立以來開展的行業研究、景氣指數報告、旅游減貧、鄉村振興與旅游共富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綜述了國內外學者對世界旅游聯盟的研究進展,并希望能夠以世界旅游聯盟為平臺構建一個共建共研共享的產學研共同體。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學院副院長宋海巖教授強調了高等院校日益重視所開展的學術研究項目對社會、企業、行業影響力評估的變化趨勢,分析了機構之間跨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國際組織在機構合作等方面所具備的優勢,以亞太旅游協會(PATA)游客預測、世界旅游及旅行業理事會(WTTC)全球零售旅游業調查、大灣區旅游需求預測平臺為案例,分享了研究機構與國際組織的合作經驗。
澳門城市大學國際旅游與管理學院執行副院長李璽教授就“高校旅游專業與國際組織協作育人的策略與路徑”提出,在教育資源配置全球化、持續技術進步與變革、社會需求動態變化的背景下,國際組織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不僅可以提供充足的教育資源,而且對人才國際勝任力、跨文化能力和文化智商的培育至關重要。
左上:谷慧敏 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秘書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右上:周玲強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旅游與酒店管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浙大城市學院校學術委員、教授
左下:李燕琴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右下:呂佳穎 浙大城市學院國際文化旅游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院長徐紅罡教授與西藏民族大學楊昆副教授就旅游高等教育的挑戰及轉型發展作了研究報告;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秘書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谷慧敏教授分析了產業變革背景下旅游零工經濟的內涵特征、發展推動力和未來新趨勢;浙大城市學院周玲強教授提出我國建設國際旅游度假區的概念設想;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李燕琴教授以世界旅游聯盟發布的90個旅游減貧案例為對象,對中國旅游減貧案例作了發展模式分類和空間特征的演化路徑分析;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副院長姚延波教授以世界旅游聯盟發布《大河文明旅游報告》闡述了國內外大河文明旅游區域合作模式、合作路徑和合作經驗總結;浙大城市學院國際文化旅游學院副院長呂佳穎教授介紹了世界旅游聯盟和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合作完成的《旅游:共同富裕的驅動力》報告。
在青年學者圓桌對話環節,山東大學(威海)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孔海燕教授、桂林旅游學院科研處處長王亞娟教授、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旅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宋波教授、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合作發展處副處長胡劍副研究員、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王恒副教授圍繞國際型學者培養和國際化辦學等議題,從規范科學的研究意識、國際導向的產學研融合、本土化行為、旅游科研成果轉化、青年研究人員可持續成長、學科學術話語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精彩的對話討論和觀點分享。
本次學者對話,是世界旅游聯盟首次面向高校、研究機構、智庫等專業人士舉辦的學術交流活動,為專家學者提供了思想交流平臺,吸引更多的海內外研究人員關注聯盟、研究聯盟、宣傳聯盟,進一步發揮了世界旅游聯盟的學術生產力、平臺凝聚力和社會影響力。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