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最世界旅行攜手綠色和平共創長島可持續觀察指南
眾所周知,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保護海洋環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JNE Group集團旗下窮游網及最世界旅行攜手綠色和平、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共創的《神奇生物在哪里:長島可持續觀察指南》正式對外發布。該指南詳細介紹了長島的代表性生態系統及當地的特色景觀,并為旅行者提供了15條在長島生態觀察的旅行建議。
位于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黃渤海交匯處的長島,擁有我國極具代表性的溫帶海洋-淺海濕地-島陸生態系統,也是黃渤海生態系統最為多樣和完整的區域之一。長島地貌景觀豐富,北方海域最早的媽祖廟和原始社會村落遺址都坐落于此,具有極高的科研、歷史和文化價值,是生態觀察和探險觀光的理想之地。
據了解,長島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記錄有海陸空生物3500多種,珍稀瀕危物種集聚程度高,如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黃嘴白鷺、獵隼,以及唯一能在我國海域繁殖的鰭足類海洋哺乳動物——西太平洋斑海豹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東亞江豚、虎鯨、莫氏海馬等。對于熱愛自然,喜歡野生動物的旅行者們來說,長島是一處需要悉心呵護的目的地。
正因如此,最世界旅行攜手綠色和平、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共同制作了此份指南,內容包含可持續觀察小貼士,從旅行前、中、后等方面給出建議,鼓勵旅行者們在長島自由探索的同時,也給予海洋環境及動植物足夠的尊重與愛護。
如在進行長島生態觀察前,可通過專業書籍、科普媒體等方式提前了解黃渤海地區的生物和生態系統概況,也可下載專業魚類、鳥類、植物等物種識別軟件或小程序,同時,準備好常用的自然生態觀察工具。在觀察行程中,要保護珍稀瀕危物種的信息,不要隨意公開其位置;避免觸碰野生動物,注意保持距離,不要驚擾它們。在觀察結束后,可整理好自己記錄的照片、錄音、文字等內容,分享觀察記錄,支持科學研究。此外,旅行者們在當地,不食用非法捕撈的海鮮,不購買海馬、珊瑚、海龜、硨磲等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制品。
人類的命運與海洋及海洋生物緊密相連。海洋不僅提供了地球上一半的氧氣,同時,它吸收了大約1/3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對于抵御全球氣候變暖作用巨大;海洋也是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蛋白質等。
對很多人來說,保護海洋聽起來是個復雜而遙遠的事情。實則不然。在旅行中做到負責任的旅行,以實際行動減少對目的地環境、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同時通過旅行不斷吸收新知識,加深對海洋生態系統的了解,就是在保護海洋。未來,最世界仍將與同屬于JNE Group集團的窮游網一起,向旅行者們持續傳遞負責任的旅行方式,并聯同合作伙伴一起,踐行負責任的旅行,深化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