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業漫談 | 掃盲: 旅行社從游客身上到底能賺多少錢?
有人說“做旅游的人賺的就是‘渣渣錢’。”每個跟團的游客,旅行社到底能從其身上賺多少錢?
近年來,隨著一些“導游打人”、“強制購物”、“低價團”等負面新聞的報道,讓眾多游客對“旅行社”這個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為什么會發生類似的事件,究其原因還是在于利益。
01旅游產品如何被定價
一條旅游線路的成本通常包含:機票費、目的地小交通費、景點門票、酒店住宿費、餐飲費、稅費、其他雜費等;這個是做旅游線路批發商(供應商)的產品成本,不算其他辦公和人員開支、產品宣傳等成本。
我們經常報團的門市,是零售商,他們的產品都來自線路批發商,批發商會給門市一個同行結算價,然后由門市加上自己的利潤再銷售給游客,所以對于門市來說,他的成本主要是:旅行社加盟費、保證金、門面租金、水電、門店人員、成本、其他雜費等。
線路批發商打包旅游產品,旅游門店負責賣旅游產品,通常批發商的成本和資金壓力是最大的。
有錢的一家或者幾家聯合起來包個飛機、包個房、然后組合成線路產品,再組合這個線路產品之前,還要負責“踩線”,就是這條旅游線路的行程規劃、有什么賣點、是否有安全隱患、是否有當地一些特殊等,各種風險和成本都要預估,最后才能確定是否開辟這樣一條旅游線路。
在幾年前,旅游供應商的利潤還能做到5%左右(算是很不錯的了),而現在,基本在3%甚至以下。
而門店零售商,它的收入基本就是賺差價,比如說批發商給的500元,它可以加100利潤,賣600。
現在隨著網絡的發展,淘寶、去哪兒上面也有很多旅游產品。現在比價太容易了,行程也都相差無幾,或者說旅游產品的滯后性,所以真正報團人是無法分辨出團與團之間的差距,因為價格比較透明,所以這一類旅行社的利潤是比較低的。周邊游就幾元到幾十元都在做,國內長線、出境長線(歐洲)稍微高點。
02旅行社也不做虧本買賣
旅行社是走量的生意,寧愿從100個人身上每人賺10快,也不愿從10個人身上每人賺100,客人都是聰明的,這家門店問了價格,問下家,最后可能的結果是在網上OTA去下單。
但他們不知道,網上的產品還是來自線下的旅行社,網上下單后的出游服務,還是來自線下旅行社。而在線OTA就是最大的一個旅游二手商,賺取了最大的差價。
了解了業內整個業務和費用后可以看的出來,所有的零團費、負團費,正常的企業是不可能做的出來的,擺明了虧死啊,這只是一個營銷手段。
當然,在這背后肯定是靠購物店和自費項目的返傭來補貼旅行社,比如:我帶200人的團到購物店,購物店就按人頭每個50元給旅行社返傭。
03做生意不易,經營旅行社更是難上加難
導游也是打工的,處于整個旅游鏈條的最底層,如果旅游合同里面寫有購物和自費項目,而客人到了現場拒絕參加,導游有權利要求客人履行合同,如果客人不旅行合同,這就是損壞導游的利益。
換個角度,如果是別人損壞到你的利益,你會怎樣?不過,處理這種事情的方式多種多樣,這個就看導游的個人能力了,肯定不提倡粗暴的解決這些問題。
當然,我們還是要批評一下那些態度惡劣、打人、辱罵客人的這些導游,現場各種協調、服務,平平安安把客人帶出去,平平安安把客人帶回來,是導游的本質工作。
對于旅行社而言,旅游出游過程中還有最大的風險,交通、意外,雖然誰都不能保證,也雖然都買了保險,基本每個團發出去,門店老板的心都是揪起的,特別是去一些沒有網絡信號差的地方,只有客人平安回團了,沒有投訴了,懸吊的心才終于輕松下拉。所以說旅行社經營著實不宜。
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勸大家旅游都去跟團,只是分享一些客觀的事實,跟團有跟團的好處,自由行有自由行的優勢,跟團還是自由行這個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出游需求,只是希望大家理性看待這個行業,理性對待每一個人,文明出游、愉快旅游。任何行業都有老鼠屎,但老鼠屎都代表不了這個行業。
編輯 | 奧斯卡
審核 | 雷蕊
版權說明 | 本文僅供交流學習,文章來源于網絡,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
相關文章
